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213447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1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热点主题押题训练热点主题1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在五千年中华历史中,不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读书人,不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磨难浴火重生,阔步行走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立德树人,关键在人。立德所树之人,应是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民族复兴的伟业,亟待一大批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人才。1善意的目光

2、将使世界更美丽近日,一则医生高铁上救人后被要求出示医师证并手写当时情况的消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引起网友们激烈讨论。有人搬出法规,认为见义勇为不同于医疗执业,无需提供证件;有人为医生鸣不平,感叹救人竟被担责;有人则支持列车员,认为留存证据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无可厚非。尽管看法不一,但是不少网友认为列车员的初衷是撇清责任,这种解读不禁让人感叹:为何以自私预设他人?为何原本应皆大欢喜的结局竟演变成一场对道德的讨论?如果是报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事件中的每一个人,这将是一则正能量满满的故事。不要让不当联想蒙蔽自己善意的眼光。近年来,偶尔出现的一两则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新闻让人深感愤恨,也改变了一些人对社会的看法

3、,以偏概全,如同惊弓之鸟。在这些人心里,见义勇为渐渐与被人讹诈联系了起来,被救者时常被投以怀疑的目光,救人同时保留证据变成常识。只要受帮助一方有任何其他举动都会首先被冠以心术不正的预设。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以恶意揣测他人,以恶意预估未来的歪曲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事件中,医生热心施救,患者得以治疗,列车安全运行,实则皆大欢喜。依理剖析,医生临危救人值得赞扬,参与救助者对自身行为负责也无可厚非,列车员为明晰过程要求医生写明情况也属正常。但当一件事情在固有观点下被解读时,一切就变了味。歧视者认为施救者如果需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就是不公,认为列车员的一切所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是自私的表现。最终

4、把一件热心救人的好事想象预设成一场好人被冷对的丑闻。这不仅影响着大众的认知,更对社会的风气带来危害。如果我们用善意去看待人和事物,这个世界将会呈现更多美好,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善良。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因为内心的立场往往决定所见所闻,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理解的往往是我们所希望的。切不可让不当的联想蒙蔽我们善意的眼光。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俗话说:一颗老鼠屎,祸害一锅粥。不仅道出了负面事件对整体带来的危害,也从侧面说明危害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并非主流。一些人认为是那些诬陷好人的坏人透支着人们的信任,凉透了好人的心,拉回了英雄伸出的手,使得社会上一些人遇

5、到困难者时袖手旁观。但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没有责任呢?社会风气的形成是由无数个人的认知和行动组成的,当我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担心被讹诈,在热点事件中报以恶意揣测他人行为时,实际上就是在助长这种社会的认知。反观近年来见义勇为的事件,英雄得到嘉奖、得到赞扬是主流,社会大众对于善恶对错的爱憎分明,大家崇尚正义赞美善良。事实上,每天在我们身边的感动无处不在,我们不仅给别人带来过感动,同时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变刻板的印象呢?不要凡事用那些个例来比照,更不要遇事首先把人预设成坏人来揣度。从我做起,报以善意,相信美好,无数个你我汇聚的信念将让社会充满阳光。善意的形成离不开国家对正义的捍卫。正

6、义有时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让正义早到,让正义者光荣需要国家的努力。近年来一些反面案例,最终都得到了法律公正的裁决。但迟到的正义给英雄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困苦麻烦。正是基于个人成本考虑,让一些人在面对受助者时选择袖手旁观,哪怕帮忙只是举手之劳。因此,让人们积极地见义勇为,除了思想教育外,更需要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见义勇为者加以保护,让诬陷者接受严厉的处罚。只有让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从行为成本上杜绝诬陷者的侥幸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引导社会向善向上。正如在事件中,如果医生、患者、列车员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各自责任都被明确界定,权利都能得到保护,不会因为列车员是否获得

7、医生的情况说明而有任何变化,那想必网友们也不会自然地认为列车员所为是出于推卸责任了。不要报以恶意去揣测他人,这会让你感到失落;不要以恶意去解读世界,因为无数的你将影响社会的风气。尝试凡事投以善意的目光,世界将因你而美好。(来源:人民网评作者:黄福特)2感动中国: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感动?回望2018年,有哪些面孔让我们凝视?有哪些声音让我们倾听?有哪些瞬间让我们心动?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提起他们,我们的心都会被久久触动。最近,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那些曾带给我们感动的人走上舞台、接受致敬,一股体味感动、仰望崇高的暖流也在网络上氤氲涌动。今天我们就来聊

8、聊“感动”这件事。“感动是一种让人特别期待的情感,因为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守承诺,更有情也有爱。”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正汇聚着这样一个个有勇气、有信念、有大爱的人。他们,是自己生活简朴,却将几十年积攒的1 000万元捐赠出去的退休老人马旭;是面对险情,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而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是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乘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是以一根扁担挑起山乡未来,虽是“80后”却满脸皱纹、鬓角斑白的乡村教师张玉滚;是一片赤诚、一生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不管是经年累月的坚守,还是刹那华光的选择,他们都让我们钦佩、感动。在平凡或不凡的人生

9、答卷上,他们书写下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回答,也标绘出我们这个时代前行的精神坐标。 “感动中国”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在各种电视、网络节目竞相涌现的今天,它依然能葆有自己的光芒、拥有广泛的关注,可能就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坚守。现实中,当我们看到有人为了抢座拳脚相向、有人因一时怒气抢夺方向盘造成悲剧、有人好心助人却被骗的事情不断发生,可能都难免会对“善”有迟疑,对“爱”有失望。而透过“感动中国”的舞台,让善被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感动在发生,还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在闪光,还有那么多美好期待被遇见,我们就能为更多人带去信心和希望,为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每年“感

10、动中国”人物揭晓后,都会有众多网友主动转发、点赞,也足可见人们对感动的渴求,对真善美的向往。 “只要抱有感动的心,总会看到生活中更多感动你的东西。”的确,将目光从舞台转向我们身边,多少凡人善举,也在不断地上演。在辽阳,女孩被撞后双腿被压在车轮之下,卖肉的师傅、急救的医生、紧急赶来的交警,甚至不留名的路人,都不约而同伸出援手,构成正能量的群像;在天津,退休女工王娅捐资助他人持续近3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她坚持捐出自己唯一的房产,用以资助西部贫困的学子;在清远,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住进了养老院,却坚持帮忙打扫卫生、照看老人,她说相信“好人有好报”,希望每个人看到有人摔倒都能上去帮忙善,

11、一直都在。这种可贵的善良,让哪怕最平凡的人生也能熠熠发光;而我们每个人对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感动的体悟与分享,也能让我们看到光、萌生爱。“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其实,无论是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还是身边传递着善意的普通人,他们都是价值观的鲜活体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当我们与他们相遇,不要让感动只成为一瞬间的火花,由感动而心动进而行动,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力量。而当更多人能够跳出小我的盘算,寻求更加饱满的人生意义,我们就能让感动常在,让温暖常存,让整个社会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正是:感动有力量,平凡亦闪光。(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张凡)3用明德引

12、领风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对“铸魂师”们提出明确要求,勉励他们“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文以载道,士以弘道,是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学问家的价值追求。一部平凡的世界,曾鼓舞多少有志青年“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一本大众哲学,让多少人走近马克思主义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左传中说,“太

13、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不朽”中,立德居首位。致力于人类精神世界完善的人,不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滋养人们的心灵,也需要能实践这样一种精神的修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确,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国情怀,也不会有杜甫笔下沉郁顿挫的诗句;没有呵护“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精神追求,也不会有樊锦诗几十年对敦煌莫高窟的不离不弃。艺术家、学问家的信仰、情怀与担当,正体现在这样一种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之中。从事作用于灵魂的工作,艺术家、学问家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文艺创作不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学术研究也不是“象牙塔里的皓首穷经

14、”,凡有价值的成果,必然是影响社会、引领思想的。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有理想、有担当、有家国天下的胸怀,才能有一种刚健的气质,接地气、强底气、增生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阐述为学为文之理。对于艺术家、学问家,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样体现在多下苦功、多练真功的勤业精业上,体现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执着担当上。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柳青为创作创业史蹲点皇甫村14年,这是作品的打磨,更是人格的修炼。坚守“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努力

15、,才能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明大德、立大德,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和研究,也才能铸就伟大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德艺双馨、德业双馨,说到底,德才是基础。“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以大写的人,为大写的文;以纯粹的人,做高尚的文,作者与作品、学者与学问相互激荡,方能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领社会与时代的风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金苍)热点押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为何不去摘,王戎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人们尝后,果然如此。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过河阳,暑热口渴。众人见路边有梨树,争先恐后摘梨吃。许衡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为何不食,许衡说:“不是自己的不可以摘取。”那人说:“时局混乱,梨树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我来立意写作导引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性思考能力,紧扣“立德树人”的指向。材料中内容相似的两则故事,其内涵实质却不相同。王戎拒摘李子的理由反映了他超出寻常孩童的智慧,许衡拒摘梨的理由则反映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