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6187976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一: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教育活动在社会大系统中展开,需要适应并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永恒性的一面又有历史性的一面,从影响方向看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从影响形式看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从影响力度看既有较强的又有较弱的。具体分析、全面把握上述影响对于提升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建设对教育的影响。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维度。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之根,社会的发

2、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他影响着社会其他要素的发展水平。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举办教育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基础,同时又对教育的发展提出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越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好,对教育的要求也就越高。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的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为依据。一方面,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得以发展的现实基础,任何教育的发展都无法脱离生产力这一现实基础。但生产力是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中的,任何阶段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都只是暂时的。

3、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教育只有根据生产力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发展,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已有的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要求之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着现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基础和可能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二、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产生于

4、阶级社会有了国家之后。政治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国家的政治制度、组织制度、法律法规是其制度形态;政党、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是其组织形态;国家和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观念形态;其活动形态体现为为维护政党、国家权力和利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一定社会的教育都隶属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国家,具有社会性,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 (1)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阶级性;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的定义具有多义性,按照其涵盖的范围看,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

5、和狭义的文化。所谓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是指非自然的、人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相对,专指精神的或观念性的东西,即精神文化。正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乐所给出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此处所探讨的就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文化与教育具有内在的、天然的联系,具体来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文化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发展; (3)文化作为一

6、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一切社会活动在本质上都表现为社会性,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就是教育”,具有其相对独立性。说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说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教育离不开社会,受社会发展制约,但教育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本质。具体表现为: 1.教育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转换和选择; 3.教育自身具有自我保存的功能和继承性; 4.社会性是教育的派生属性,生命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

7、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生理、心理及其身心整体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它是把个体发展的潜在力量变成现实个性的过程。发展在方向上既有积极的正向的生长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消极的衰退的过程;在表现形式上,既有自觉、自为的发展,也有自发、强制的变化。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积累,而且还表现为质的变化。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教育活动是对人进行的,教育活动要想取得健康的发展,必须遵循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个体发展对教育活动有影响。一、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水

8、平,一种是“实然”水平,即个体发展已经达到的水平;一种是“应然”水平,即个体发展可能达到的水平。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就是要以“实然”水平为基础,促进人达到“应然”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说,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1.个体发展的先天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个体发展的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特质,主要包括个体有遗传而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即遗传素质,以及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身心成熟机制。遗传素质和身心成熟多属于个体发展的自然醒素质,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对于自然性的东西,教育职能遵循,而不是违背。 (1)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着可能性,进

9、而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2)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对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个体后天发展的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人越来越多的受到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影响,包括个体拥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慧、情感、意志、行为发展水平、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的发展程度等。后天的因素不是遗传造成的,它是教育和环境的结果。但是,一旦后天因素一经形成,反过来又影响教育,这种影响主要是对微观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它包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等。 (1)个体发展的水平影响着对教育的选择; (2)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发展程度决定着个体发展的自觉性,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对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要想有效的促进人的发展,必须要遵循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具有影响。 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身心发展的顺序型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