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节选)#8226;教案

上传人:爺*** 文档编号:126187676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察今(节选)#8226;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察今(节选)#8226;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察今(节选)#8226;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察今(节选)#8226;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察今(节选)#8226;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察今(节选)#8226;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察今(节选)#8226;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察今(节选)#8226;教案 察今(节选) 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变法观点和人的主观认识必须适应时代和客观形势的道理。 2.学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3.了解设喻在论证中的作用。教学设想 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逐段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应当注意的是: 1.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尤其要重视背诵的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记忆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2.疏通文义的重点不在词语注释,而在上下文意的贯穿理解上。教师可以只提出问题或作出指点,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不搞“对号入座”式的翻译。 3.努力减

2、少其他环节所占用的时间,例如关于吕不韦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宜过多。 本课拟用三课时进行讲读,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吕氏春秋和吕不韦,介绍时代背景,大略划分结构,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复述故事练习。 第三课时:诵读第5、6段,分析设喻的种类及其在论证中的作用,整理词语。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学生以采草药雁荡山为例说明小科学论文的特点,强调以说明为手段。 2.教师指出,察今是一篇古代政论。察今,就是要察明当今的实际情况。察今的目的是要变法。要变法,就要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要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这样才算得旗帜鲜明。 二、齐读课文一遍。 说明 读

3、前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哪些话是说明变法的必要性的,哪些话是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的,它的论证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但不要求作答。 读后再指出,课文中批驳沿袭先生成法的主张的话很多,这说明本文的针对性很强,因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股反对变法的势力。 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 1.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2.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

4、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 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结构。 说明 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进行。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 1.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第3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法之”,“岂不

5、悲哉”。 第4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 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 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 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 第3至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

6、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 由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诵读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注意对设问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 “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 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 (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 2.学生自读

7、三四遍后进行检查。 六、诵读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 “要”,求也,引申为需要。“有要于时”就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推论的前提。 “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 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

8、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 “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 第一层:“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 3.检查背诵。 重点是第二层。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这样提示他们:本层有三组排比句,第一组采用“察则可以知”句型,是总提;第二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组采用“而知”句型,是举例。 七、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2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上胡不先王之法(取法,

9、效法法令制度) 二、诵读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袭”:左传 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水已变”:指水位变化。下文“益”,仍用本义。“益多”,就是上涨了许多。 “此其所以败也”:判断句,代词作主语,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这就是它失败的原因”。 “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亏”通“诡”,“诡”训“异”)。课本注释用的是引申法,“亏”则不合,训“不适应”是正确的。 “以此为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军。 2.学生讨论本段行文层次。 步骤是:(1)齐读这一段;(2)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3)

10、分析这个故事,指出荆人失败的原则(不顾情况变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线行军);(4)这件事对治国有怎样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制定来对付新的情况)。最后划层次如下: 叙述故事 分析故事 推及“先王之法” 先表之时可导 (要于时) 水变益多则不可导 其时已亏,不可法之 3.逐层练习背诵。 4.归纳本段大意。 问:“循表夜涉”的荆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变,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变,其结果是可悲的。这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性。 三、诵读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故治国无法则乱,悖乱不可以持国”:先分说“乱”和“悖”,而后总说“悖乱”。“悖”,又同

11、“背”,“背”则不可行,是再引申。重点是“守法而弗变则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来。 “病变而药不变”一句批庸医而言,要注意上句“药亦万变”的句号。这是前后两句是从正反两面设喻。 “凡举事必循法以动”承段首“治国无法则乱”,可见“举事”是指处理国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时而动”的“而”相对应,可证)。 “变法者因时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变则悖”。“因”,与“循”同义(“因时而化”跟“循法而动”相对应,所谓互文见义是也)。“因时而化”,即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之意。以上两句,重点是这一句。“变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据当前客观情况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

12、十一圣”。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时势异也”:这是用事实来论证“变法者因时而化”这一论断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变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变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观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务相反”),而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时势异也”)。 “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这句说“变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实际效果。“功名”,功业和名声,功业是造福于众的,名声则是个人的收获,指实际效果而言。这句话课本注释中是这样解说的:“那所谓成功名,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标,是他的,千里马。”笔者认为,“是他的千里马”一句应删。“千里马”是手段,不是目标。作者说“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

13、是“千里马”的省称。说“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马”,就把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了。 2.划层次,分层练习背诵。 第一层(段首至“今为殇子矣”)说明时代在变化,法令制度也要跟着变化。 第二层(“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至段末)说明变法的目标是实际效果。 3.检查背诵。 先背第4段; 然后将第3、4段连起来背一遍。 四、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4段,准备诵读第5、6段,并将这两段译成现代汉语(口译); 2.做练习第三、四题。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查背诵(第1至4段)。 2.查口译(第5、6段)。 步骤:先齐读原文一遍,然后逐段译述(不要求“字字落实”)大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这种方式疏通文义

14、)。主要要求是两条:(1)内容忠于原作,可信;(2)译文应是通顺的现代语,没有“古气”。 附第5段译文及说明: 译文 有个过江的楚国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赶紧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对岸)停下了,他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移动了,可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国家,就同刻舟求剑一样。时代已经改变了,法令制度却不改。用这种方式来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说明这句译文补充了“到对岸”一语,如不补充,有可能被误认为涉江者语毕而“舟止”,下文作者的评论就显得缺乏根据了。原文“求剑若此”,其语序跟现代语有别,译文将“

15、求剑”和“若此”颠倒过来,才符合现代语习惯。 第6段译文及说明: 译文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一个大人正举着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这个人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大人说:“这孩子的爸爸很会游泳,(他必定也会游泳的。)”孩子的爸爸尽管会游泳,他的孩子(出生不久),难道也会游泳吗?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行不通的。楚国人处理政事,跟这种方式颇为相似。 说明“有者”是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对译出来很累赘,所以稍加改动;“引”,课本注为“牵,拉”。婴儿是不足周岁的孩子,不能牵拉。训“引”为“举”,才符合情理。此句用意译。古人写文章讲究意会,括号里补充的话的意思实际上已包含在上句中,但译成现代语,还是明白地说了出来为好。下文补充“出生不久”一语,理由同此。 二、诵读第5段。 1.提示: 也分三小层:叙事、评事、引申到治国。 这个设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处,但前者说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水位上升),这个设喻说的地点的变化(舟行而剑不行)。 “时已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