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181115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念无与乐者( )( )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已经爬到中天了, , 。 ;风来了,楼房和山峰在水中摇曳

2、着,显得朦胧而又神秘。蓝蓝的天空映衬着圆圆的月亮。高高的悬挂在蓝蓝的夜空中。向大地散发出银色的光华。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千岛湖碧绿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山峰和楼房。千岛湖两岸的楼房和山峰倒映在碧绿的水里。A B C D5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 时期文学家、画家,字 ,号 ,与父 ,弟 ,合称“三苏”,是“ ”之一。他的散文与 并称“欧苏”;他的诗和 并称“苏黄”;他的词和 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6按要求用原名填空。(1)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 。(2)体现作者寻张怀民原因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3、”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是: 。7“月亮”历来被文人墨客作为吟咏的对象。请写出几个关于月的连续的诗句。二、同步解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8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友人张怀民 的情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9这篇游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第1段以 各为主,第2段以 各为主,第3段以 各为主。10从题目中“记”可见,本文以记叙为主,请找出表现“吾”运用行为变化

4、的词语。11如何理解“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将它改为“访”好不好?12文章的感情基调十分明显,可以从 、 和 等词语上直接流露出来。1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理由:14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15文中“”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三、美文赏析。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

5、为口,当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16第一段交代了沙湖的 ,同时,也暗示了游沙湖的 。第三段写游沙湖的 ,重点写游 ,集中笔墨描写了这里的典型景物。17翻译下列句子。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18第三段中的“溪水西流”同“ ”句相照应。四、创新作文。19以“月”为话题,恰当运用古诗中有关“月”的诗句,写一篇散文。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1suqnzoxng2想 的人 睡 散步 只,不过 罢

6、了3D4B5苏轼 北宋 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 黄庭坚 辛弃疾6(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乐者 (3)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4)月色入户7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二、同步解读8月夜游承天寺 月色9记叙 描写 抒情、议论10解 起 行 念 至 寻11“寻”写出了作者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不能将“寻”改为“访”,因为“访”体现不出这种急切心情。12欣然 乐 闲13示例:遂至承天寺 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示寝 理由:心境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14“积水空

7、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15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这两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三、美文赏析16位置 原因 清泉寺 兰溪17我在那里买了田地,由于去察看田地而崴了脚。18谁道人生无再少四、创新作文19见美文参考示例中秋月更圆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

8、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

9、受。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

10、人垂涎欲滴!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