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177284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__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1.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90%和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巴尔干百分比”的特征有()大国强权两分天下冷战对峙美苏争霸ABC D解析:选A“巴尔干百分比”主要体现的是英美和苏联的意志,具有大国强权的色彩,故正确;“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体现了两分天下,故正确;冷战是从

2、1947年开始的,雅尔塔会议是在1945年举行的,故错误;题中材料体现的是英美、苏之间的一种争夺,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2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导致第三次“柏林危机”出现。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A柏林从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B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C美苏冷战对峙期间的紧张状况D美国对西欧控制能力开始下降解析:选B材料表明,第三次“柏林危机”以双方激烈对峙开始,以苏联在东柏林修筑柏林墙而结束,体现了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故B项正确;柏林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是在1948年,故A项错误;C项未涉及苏联筑起柏林墙以避免

3、军事冲突的妥协,排除;柏林墙的修筑进一步加剧了德国分裂,但不能说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力开始下降,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又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决定了雅尔塔体系的走向和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属于雅尔塔体系。(2)冷战与两极格局:战后,美苏的战略相互对立,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必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然而两极格局下美苏实力均势,决定双方很难发生大规模战争,这样冷战便成为两极格局中以美苏为首

4、的两大集团对抗的主要形式。其实,冷战格局就是美苏两极格局。(3)雅尔塔体系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定的国际秩序是美苏平分秋色,冷战格局也是一个美苏两极格局。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存在才使冷战没有发展成为热战,雅尔塔体系始终控制着冷战的发展进程,美苏争夺一度使双方达到战争的边缘,但都没有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冷战始终是冷战,没有转变为热战,而且逐渐缓和,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格局的并行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4)总之,在雅尔塔体系中,“冷战”催生了“两极”,“两极”相互展开“冷战”,直到发展为美苏争霸;美苏争霸又以“冷战”为主要形式。争霸往往不仅限于“冷战”,还要动用武力,但美苏都避开了

5、欧洲。所谓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格局实际上是对二战后国际格局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说法。马歇尔计划VS杜鲁门主义3.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解析:选B杜鲁门主义是公开在政治上与共产主义对抗,而马歇尔计划是通过对盟友的经济扶持实现对抗,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在与共产主义的对抗中,更具有隐蔽性,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

6、的应用,故C项错误;二者目的一致,领域不同,分属政治、经济两个领域,故D项错误。4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解析:选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提出的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扶植和援助的计划,美国要求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情况,而苏联主张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

7、求,这表明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联并未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故A项错误;材料中美苏仍在围绕马歇尔计划讨价还价,无法得出矛盾已不可调和的结论,B项错误;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对峙局面形成,D项错误。深化提能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而

8、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3)实质: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它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意图建立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手段。唯物史观角度经济全球化5.反全球化与冷战后在全球范围内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在一些情况下,包括政治家在内的当地人,比全球人更反对全球化。这说明()A贫富差距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B全球化与民族认同的矛盾凸显C经济全球化侵犯了国家主权D反全球化是无法逆转的趋势解析:选B贫富差距引发反全球化运动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反全球化是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不符,故A项错误;“反全球化与

9、冷战后在全球范围内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表明全球化与民族认同矛盾凸显,故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侵犯了国家主权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反全球化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6(2018江苏高考)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同时”分析,材料先讲了全球化的有利之处

10、,然后讲了对某些国家的不利之处,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批评反全球化现象,也没有刻意强调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以及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B、C、D三项错误。深化提能运用唯物史观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去加以理解和把握。(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这个纽带,逐步推动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过渡,最终形成具有规范各

11、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并建立起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增长。(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4)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各自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

12、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益要求。因此,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受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冷战”的起源“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美国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做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挑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13、中国史学界的观点: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典题印证7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解析:选D题目中显示了二战

14、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8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解析:选A材料“冷

15、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说明“冷战”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反映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冷战”的重要因素。深化提能“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对抗不可避免;两国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外交方式加速了“冷战”的到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原因,也是二战后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主要原因。考法(一)纵向贯通视角考“和平治理与共享安全”为何考冷战之后,全球治理的研究主要是放在国际规则层面,产生了许多“怎样维护、加强和更有效地执行规则”的政策建议。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中,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制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考什么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大国兴衰;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逆全球化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及贸易自由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