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176746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

2、江堰、郑国渠。2小农经济产生(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3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土地私有制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3)租佃经营:

3、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出现了租佃经营。(二)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私营手工业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三)商业1商业的产生、发展:商业繁荣,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2商业政策: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

4、)孔子与老子孔子老子主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政治:倡导“无为而治”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之后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注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攻守易形,制止内卷化,指导方针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精耕细作指的是在

5、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辩自耕农与佃农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身份的人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拓“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孟子(1)提出“仁政”学说(2)主张人性本善说(3)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1)“制天命而用之”(2)主张“性恶论”(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7、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意义(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天象观测:留

8、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2)天文著述: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科技成果: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4)数学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2绘画艺术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主次分明,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3文学成就(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为离骚。,联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

9、危机和文化危机,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辩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

10、泛性,不分等级贵贱。(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拓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等丰富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精华,结合时代风貌,延续了其中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内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发展需求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的基础上,其时代价值必然日益凸显。 拓诗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文化成果,它全方位地反映了商周的历史,其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梳理诗经中有关商周的内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与史的关系

11、,从而公正客观地看待诗经的史料价值。 重难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大变革历史映射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只有周天子可以享有最高礼仪。铜鼎位居礼器首位,尊卑序列尤为严格,“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初期郑庄公逾越周礼,公然使用九鼎,表明天子的权威不复存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史料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从此,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当时的各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在经济上掌握了大量私田和隐民,在政治上有了自

12、己的独立行政机构和所属的官吏“家臣”或“家宰”,在军事上有自己的车队、甲兵和徒兵。这些有势力的私门,宛如一个个独立王国。综观战国七雄,哪一国变法主动和彻底、措施得力,哪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就迅速增强,在当时军事兼并战争中就占有主动地位,就能较好地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春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春秋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个别国家如晋、楚等开始出现郡县制,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

13、权的有效体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探究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表现。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崛起各国变法推动社会转型职官制度从世卿制到官僚制度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史料信息丰富,获取信息时要注意抓住核心词来归纳,比如中的“实力大大衰落”,中的“独立王国”,中的“历史性转变”等等。提示周王室和诸侯国公室权力和地位受到挑战;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系统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王权体制面临挑战,周王室衰微,

14、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2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由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3官僚制取代世官制,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解读1生产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组织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生产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古代的家族经济,是以同一族属的各个家庭为基础的组合式经济;是将本家族所属成员进行内部分工,使之从事不同的劳动,以取得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活及生产资料。在宗法

15、制的作用下,实现整个家族的自给自足。这也是小农经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与独立家庭式的小农经济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有别于构成的方式和生产的规模,且封闭和排外性更为突出。正是在宗法制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国古代聚族而居的社会格局,出现了以家族及家庭为单位的小土地分散式经营,进而产生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重难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解读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系统认知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