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176727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3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2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3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 背景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 影响越来越明显 2 措施 1 农业方面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实行收购制 扩大集体农 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倡种植玉米 2 工业方面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 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 利益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但其对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体系构

2、建 随堂演练 4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内容 1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 特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 评价 1 使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 军事实力增强 2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 苏联经济发展 进入停滞时期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5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微点拨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 有限地利 用市场机制 以行政手段为主 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 勃列日 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促进了

3、苏联经济的发 展 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6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出现社会动荡 经济增长速度下 降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 措施 1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实际上承 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 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 通过了一系列法规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4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 企业 5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 场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7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3 影响

4、 1 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加上戈尔巴乔 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致使经济不断滑坡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 降 2 后期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最终导致国内局 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微点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 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 3 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 多元化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8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提示 1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 斯大林模式 的局 部改变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 斯大林模式 的彻底否定 放弃 了社会主义制

5、度 2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 赫鲁 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 戈尔巴乔夫先 进行经济改革 后转向政治改革 自主探究 辨一辨比较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9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画一画苏俄 联 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 体系构建 随堂演练 10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串一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 发展 稳定之间的关 系 2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3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11 主题 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图片说史 赫鲁晓夫心中的

6、社会主义 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解读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 为提高粮食产量开 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 种植玉米运动 大规模毁草 毁林开 荒 破坏了生态平衡 由于耕作粗放 开荒地区土壤严重退化 12 材料解读 材料 1971年 苏联政府在关于 五年计划 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 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 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内容 当然 我们要批 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 观点 解读 材料中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 社会主义所特有 的内容 体现了该时期苏联改革已经触及斯大林体制 批驳主张用 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主导作用 是对原有体制坚守 的体现

7、13 材料探究 材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 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 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的话 思考 如何认识材料中的观点 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 先改革经 济 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 倡导 民主化 公开 性 实行多党制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4 论从史出战后苏联对 斯大林模式 弊端的改革措施 15 高考例析 2017课标全国 34 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 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 酬发放办法 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 放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

8、度 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 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6 17 教材补遗史著赏析 1 苏共 二十大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 赫鲁晓夫 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 方针 政 策的一些新观点 国际方面 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 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 和平过渡 这是对斯大林 资本主义总危机 理论的修正 国内方面 赫鲁晓夫 强调恢复和加强法治 为 列宁格勒案件 等冤案平反 改变保安机关 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 党的建设方

9、面 赫鲁晓夫要求批判 个人崇拜 恢复 集体领导原则 苏共 二十大 表明 赫鲁晓夫试 图通过批判斯大林 为推行自己的路线 方针 政策开辟道路 从 总体上看 此举顺应当时人心思变的大趋势 所以获得了党内外的 广泛支持 但同时也激化了赫鲁晓夫与中央领导层中保守势力的矛 盾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8 教材补遗史著赏析 2 关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1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自身廉政建设 2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4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5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

10、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 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和建设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6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 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 7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 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 别 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相互借鉴 19 教材补遗史著赏析 8 苏联改革的失败和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而不是整个社会 主义的失败 9 努力发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 和平 演变 10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 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 重工业与轻工 业之间的关系 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经济 效益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 教材补遗史著赏析 勃列

11、日涅夫执政时期 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 经济实力 跃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 另一方 面 在这个时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 济体制已经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沉重桎 梏 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而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则比 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 可是 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 错过了这个有利时机 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这就使苏联 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 落了下来 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或临近危机的边缘 陈之骅 勃列日涅夫时

12、期 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21 教材补遗史著赏析 解读作者认为苏联从辉煌顶峰上跌落是由于勃列日涅夫错失了 机遇 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对旧 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而且改革的客观条件更为成 熟 但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产业结构畸 形发展 军事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22 12345 一 考查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1 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 并于1958年最终 取消了这一制度 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 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A 突破了 斯大林模式 B 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的实际 C 为工业提供了

13、更多资金 D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故A项错误 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 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 由国家用 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即其措施之一 故B项正确 赫鲁晓 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 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23 12345 2 1958年 苏共中央通过决议 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改变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 推行小组包工奖 励办法 这些举措 A 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 B 成为苏联经

14、济体制变革的开端 C 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 D 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 无法改变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故A项错误 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是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 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调 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发展 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没有发 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24 12345 二 考查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 3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 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 俄 罗斯

15、有关组织民意调查显示 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 切关系的2011年为42 2013年为31 这说明 A 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 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 C 史学家的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 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 故A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 故B项错误 史学家的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 说法错误 故C项错误 题干中 俄罗斯有关组织民意调查显示 认为戈尔 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 2013年为31 体现 出民众的认识有所变化 故D项正确 答案解析 关闭 D 25 12

16、345 三 考查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4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 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 也是世界 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到80 年代 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 出口 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 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 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 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题干信息 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 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 用于进口食品 说明其进出口贸易单一 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说明苏联计 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 故B C两项错误 题干材料说明苏联重工业发 达 农业落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 故D项正确 答案解析 关闭 D 5 苏共中央九月全会 1953年 和七月全会 1955年 决议的核心是力 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 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 素起作用 这表明苏联 A 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 B 决定纠正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C 生产动力不足已显现 D 暂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26 12345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就废除了实物配给制 A项与题干不符 故错 误 材料没有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