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上传人:爺*** 文档编号:126145770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王进喜等人的图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

2、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艰辛的探索,讲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与失误。二是建设成就,介绍了全面

3、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大批模范人物。 本课教材通过这两条主线,既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艰辛,道路的曲折,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时空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实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价值观。但是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层次多,理论色彩浓,学生又缺乏亲身的感受。因而学生要正确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图像或资料,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各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

4、息,使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将难点问题分层解析,通过设问置疑,层层递进,形成对历史史事的客观判断。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 教学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齐鹏飞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第二卷 党史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4)中华人民共

5、和国国史网。 (5)人民网。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探索”一词的含义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那么,还有什么疑问是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呢?这一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该怎样展开?中国共产党需要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毛泽东先后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这些理论成果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些理论成果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

6、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的新形势下,为了全面的总结经验,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6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新闻。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名。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以人民日报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和社论往往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调整。因此,人民日报也是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现代史时可以参考的较为可靠的史料来源之一。9月28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大会经过充分的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

7、解读这份政治报告。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报告中的文字,报告指出,本次会议主要提出和解决了哪些问题? 报告指出:本次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 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是伟大的!报告最后强调:“我们就一定可以尽可能迅速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定可以”表现了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尽可能迅速”表现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 中共八大闭幕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社论中说:“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和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详细地指明了为了完成这

8、个艰巨的任务,应当在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和内政外交的工作中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有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这些政策的指引,中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1958年5月的一张人民日报,通过这张报纸你能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国家大事吗?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观察这两张报纸,你能告诉我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吗?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是? 同学们认为“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应该是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那么,当时党和国家的决策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报! 总路线制定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力争高速度。在社论中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

9、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为了尽快地把我国建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起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农业为例,1958年7月3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农业“大跃进”取得的成果:“早稻亩产超过万斤”!水稻亩产超过万斤。我们的农业真的是“大跃进”了吗? 这是人民日报2017年的一则报道。(据人民日报报道:(2017年)10月15日,由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在河北邯郸进行现场测产。经过实打实收,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再创单季亩产新高。)请同学们思考:这两组数据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可见,“大跃进”时期有关水稻产量的报道显然是违背了客观规

10、律的。 在“大跃进”中,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发展起来。1858年8月23日到9月1日,人民日报连载了徐水人民公社颂的长篇报道。文章赞颂:“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那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如何“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呢?中共徐水县委员会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行修正草案中有这样的规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这些举措实行后,效果如何呢?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老师叙述的这些情况呢?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但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请同学们分析下这张统计图表,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1959年到1961年,我国

11、旱灾特别严重。 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面对困难该怎么办? 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1961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实际出发,提出“办事情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 因此,党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正确指挥生产”。 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由于共有711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因此这次会议通常被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召开的效果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的“相关史事”,简要说明这次会议的作用。 由于中共中央及时总

12、结经验教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1966年,正当我国克服了国民经济中的严重困难,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时, “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人民日报刊载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6年夏,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

13、来。 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文化大革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我给出的图片进行说明。 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口号煽动下,许多地方的造反派组织打、砸、抢;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也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这些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少奇,是一个埋藏在党内的叛徒、内奸、工贼”。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并遭受了残酷的迫害,这成

14、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由此可见,“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老一辈革命家感到严重的忧虑和愤怒,他们与江青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林彪周围形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这个反革命集团有什么阴谋?他们企图策动反革命政变,夺取最高权力。 发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后,毛泽东、周恩来果断采取措施。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

15、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中还形成了另一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其主要成员有江青、姚文元、王洪文、张春桥。他们勾结起来,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毛泽东多次批评他们,说他们是“四人帮”。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面对伟人的离去,全国人民无限悲痛,举国上下深切哀悼。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时,江青反革命集团却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23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喜讯: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