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131386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研究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中国旅行社业的形成却是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为前提、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条件、以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基础,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变、从垄断经营向激烈竞争的转变、从面向单一市场到面向多元市场的转变、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化、规范化行业管理的转变等变革过程。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动因是旅游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旅行社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取决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全面进程。在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旅行社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

2、进行而不断得以发展,但是,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正处在发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旅行社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旅游市场的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旅行社业的发展将不断向纵深进行。一、中国旅行社的产生与旅行社业的形成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就出现了旅行社组织,但是数量少,不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旅行社一直作为外事接待单位,数量依然很少。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旅行社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单位首当其冲地发展起来。因此,在讨论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进程时,应该以1978年为一个分水岭,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旅行社业得以大幅度地发展。1、19

3、78年以前的中国旅行社中国的旅行社始于1923年上海商业储备银行设立的旅行部,1929年发展成为中国旅行社,主要经营国内旅游,业务量很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旅行社是厦门华侨服务社(现名厦门中国旅行社),于1949年11月19日成立。之后,我国政府出于对外接待工作的需要,决定成立两个旅行社系统: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两者都是由总社负责

4、从国外引进客源,分、支社负责当地的接待工作。从体制上说,两者都是直属政府的行政或事业单位。从那时到1979年,在20多年时间中,这两个旅行社系统垄断了我国的旅行社行业,其业务都有发展,但接待量不大,这是由当时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所决定的。当时,办旅游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华侨四种人来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而不是广为招徕;旅行社的体制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2、中国旅行社业初具规模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

5、放的路线,为我国旅行社的大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了配合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要利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大量引进海外旅游者,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广交朋友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也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外汇和创造效益。 1979年以后,国旅、中旅和在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都得到很快发展,接待量增加了,分支社增多了,职工队伍扩大了,经验也丰富了,但在一段时间内旅行社的体制基本维持原样。首先,我国旅行社行业仍由国、中、青三家垄断经营,在三个系统内,三个总社基本上垄断了引进客源的外联权。其次,旅行社仍保持行政或事业单位体制,尽管旅游业已开始转上争取经济效益的产业轨

6、道,旅行社的经营管理还停留在不讲究经济效益的“大锅饭”体制。二、中国旅行社的市场化进程在旅行社行业基本形成以后,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旅行社不断进行市场化的进程。1、旅行社市场化的动因旅行社的市场化是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要求,是旅行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1)旅游市场的发展要求旅行社市场化在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旅行社所面对的旅游市场在范围和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市场范围从单一的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发展为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并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初,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有组织地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

7、当时旅行社的外联权分别掌握在国、中、青三个旅行社系统的总社手中,限制了地方旅行社接待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当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各地旅行社纷纷响起“外联权下放”的呼声,促进了旅行社组织由“接受行政计划控制”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门旅游渐渐成为我国人民的一项消费选择。国内居民境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的规模增长很快。与此同时,入境旅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入境旅游、境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个市场的共同繁荣刺激了旅行社业规模的扩张,进入90年代以后旅行社的数量增加很快(见附表),尤其产生了一大批定位于国内旅游市场

8、的小旅行社,旅行社行业的经营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状态,这对旅行社的市场化进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要求旅行社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营,要求旅行社行业内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规则,使市场竞争秩序有序化。(2)改革开放政策要求旅行社市场化我国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就要求各行各业进行市场化改造,理顺市场关系、营造市场环境,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需要时间来酝酿。旅行社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一个比较小的行业,但是旅行社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制约。旅行社行业产生于改革开放之

9、初,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旅行社业按照中央的指示不断变革,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可以说旅行社的发展历史是与国家的改革政策共同演进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旅行社业市场化经营的主要动因之一。(3)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旅行社市场化旅游活动以旅游者在地区间流动为特征。旅行社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异地同行的合作,也面临着异地同行的竞争。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使旅行社时刻面对与国际同行合作和与国际同行竞争的问题,要求旅行社的经营活动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经营惯例来进行经营。国际旅游市场具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非市场化企业进行相应的市场化变革。2、旅行社市场化的阶段

10、 我国的旅行社行业刚刚开始发展时,旅行社组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组织,经营方式也不符合市场运作要求,根据我国经济改革政策的不断演进,旅行社的市场化进程经历组织企业化和经营市场化的阶段。另外,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我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之中,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惯例经营成了旅行社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旅行社的这三种市场化变革活动开始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截至目前都没有结束,并行发展。(1)旅行社组织企业化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政府为了满足国际旅游者入境旅游的需要,着手加强旅行社的建设,当时的旅行社是事业单位,工作内容以外事接待为主。1984年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开始了城市经济

11、体制改革。这时,经过几年大发展,旅游业的原有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此形势下,国务院就我国旅行社的体制改革作了两项决定:一是打破垄断,放开经营旅行社,但旅行社必须是国有企业;二是规定旅行社应由行政或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根据这一精神,国务院于1985年5月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条例将旅行社划分为一、二、三类,规定了开办各类旅行社的条件。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并经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均可以办旅行社,凡是经批准开办的一类社就都有外联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还规定旅行社必须是企业,条例颁布之后绝大多数的旅行社进行了企业化改造,有的实行了“利改税”,有的实行了“工效挂

12、钩”或承包。有的旅行社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旅行社企业纷纷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尝试,努力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这项改革正在进行之中。目前,旅行社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产权制度改革、集团化经营和网络化布点。旅行社行业内的国、中、青等老牌大社已经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集团。在90年代中期,招商、康辉、铁旅三大网络成为了旅行社业的后起之秀。这三个系统的共同优势是虽然进入市场较晚,但是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核心企业对地方企业全资控股的机制,迅速组成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紧密型、半紧密型网络,因而发展的速度较

13、快,前景看好。根据1995年度旅行社业务年检的结果,这三个系统的国际旅行社总共达到55家,占全国总数的6%,资产总额3亿元,占全行业资产总额的2.5%,营业收入总额12亿元,占全行业的7%。这个系统虽然仅占全国国际旅行社总量6%的分额,但利润却占全行业的22%,说明管理相对较好,经济效益高。上述六大集团选择了不同的集团化发展道路,分别形成了各自的集团化模式:(1)国旅模式: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为核心组建国旅集团。借助其原有的良好发展基础和在旅游方面的雄厚实力逐步得到发展。(2)中旅模式:是我国国际旅行社业发展比较全面的综合性集团。其资产情况在我国国际旅行社业内规模最大。该集团从布局上看在广东和

14、沿海地区尤其得到较快发展,从业务结构看,在酒店、商贸公司等方面规模较大、发展较快。(3)青旅、康辉模式:青旅、康辉两个总社在成立时间上要比国旅、中旅晚一些,其在地方上的分社多是通过参股、资金注入方式建立的,青旅通过这种方式还正在一些地方社摸索有限责任公司改造的道路。系统内部企业的资产连接程度较高。(4)招商模式:以上几个集团基本借助一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相互联系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招商系统则是借助其总公司向各地注入资金这一渠道形成销售网络和集团基础。(5)业务联合体模式: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之间一般没有资产关系,因而是紧密程度较低的集团发展形式。只是协作企业使用核心企业的字号,保持

15、一定的业务联系。在90年代中期,全国总工会、总政、体委、文化部和妇联系统所办的国际旅行社,也就是国际旅行社业内以职工、金桥、体育、文化、妇女为牌子的联号旅行社形成了旅行社业第三层次的中坚力量。这个层次的突出特点是基本通过行政网络而存在,核心企业不突出,企业之间是极为松散的联合体的形式,所以呈现发展速度慢、网络优势不明显的特点。虽然这个层次的旅行社75家的总数远远超过第二个层次招商、康辉、铁旅等集团旅行社数量的55家,但是各项指标占全国的分额基本是2%左右,远远低于第二层次,充分证明行政网络本质上不等于市场网络。 到90年代后期,产权制度改革效果比较突出的“上海春秋国旅”和广州“广之旅”走到了旅

16、行社行业的潮头。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在80年代起步,从国内散客旅游做起,开始时专做国内散客市场,后来建立起全国旅游联合体,在全国设立旅行社专业的广域网络,并且尝试组织系列休闲包机、在国外设批发商旅行社、尝试中外游客同车游览等,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另外,春秋旅行社进行了垂直分工的尝试,构建了自己的批发零售网络。 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整体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是广州地区首家转制的国有大型旅行社企业,注册资本3800万元人民币,由35个股东发起。“广之旅”作为广州市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旅行社,近几年已经在泰国、马来西亚、法国、香港、澳门、北京等地设有分支机构。2000年4月,广之旅在汕头开设了控股子公司,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 目前,我国北方在市场化改革方面比较突出的两个旅行社分别是中国青旅和神州旅行社集团。中国青旅的主要改革成果是组建青旅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