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100461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教案 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 学习目标:1、抓切点理读课文内容及小说结构特点。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4、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学习重点:1、抓切点理读课文内容及小说结构特点。2、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二课时学法指导:1、自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解决除课本注释之外的生字词,为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通过朗读,分析、思考、讨论、交流,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开阔视野】查资料,了解王愿坚及“草地”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王

2、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2、关于“草地”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知识积累】1.生字以及容易误读的字:灼zhu 烧、炙。 拽zhui 拉,拖,牵引。 蔫nin 植物因失水分而萎缩。2.辨析形似字:1 跨 ku 跨越 垮 ku 垮台 挎 ku 挎包 胯 ku 胯下之辱2 燎 lio 燎原之势 獠 lio 獠牙 撩 lio 撩拨缭 lio 眼花缭

3、乱 潦lio 书写潦草 僚 lio幕僚瞭 lio 瞭望3 湍 tun 湍急 喘 chun 喘气 揣 chui揣摩踹 chui 踹一脚 端 dun 端正3.词语解释补遗:端详:仔细地看。 切勿:务必不要。花天酒地: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宽慰:宽解安慰。本文是“放心、舒畅”之意。默不作声:保持沉默,不说话,也不出声。飒飒:形容风声。 抽噎:抽搭。5.辨析近义词:宽慰安慰“宽慰”,宽解安慰。“安慰”,使心情安适。焦灼焦急“焦灼”,非常着急。“焦急”,着急。前者程度更深。6.文学常识:小说,是与诗歌、散文、戏剧等并列的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个部分。有的小说的故事情节还包括序幕和尾声。【初读感知】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受?【我的疑问】写下你预习后的问题和感受吧。第 一 课 时课堂学习研讨【学习导言】翻开

5、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学习目标展示】1、抓切点理读课文内容及小说结构特点。2、析题记,悟主旨。【预习反馈】【抓切点理读课文】1.抓切点理故事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它都有数个切点,抓住这一切点,我们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全文的内容带出来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尝试找一个切点,沿着它理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理内容(1)草:躺在草地回忆砍草吃野草中毒持野草求救周副主席尝草命令勿食有毒野草感谢野草记住这些野

6、草(吃的是草,流的是血)(2)救人:杨光为救人昏倒草地救人心切与医生争执医生需救周副主席副主席为救众人尝野草杨光携草传达救人命令(3)变化:A.杨光:摸黑冲、爬、昏踉踉跄跄走上山包横倒身躯滚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是足能够走出草地(乏力虚弱沮丧自信信心十足)B.周副主席:开了一夜会,又发高烧,昏迷缓慢欠起身疾病折磨变化大从昏迷中醒来他倚在卫生员肩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周副主席严肃地点点头那浓浓的胡须绽开了,宽慰地笑了(昏迷衰弱坚定宽怀)(4)对草的认识:不识草(误食)怨恨草辩识草感谢草吃草吃强大充分认识了草2.抓故事,理结构通过刚刚的解读,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了解非常透彻了,

7、让我们尝试以“开端、发展、高潮、结构”为解读本文结构的标准,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分别为其命名(以四字语为好,抓住“草”更好)开端:误食毒草 发展:持草求救高潮:尝草辨识 结局:议草救人【读题记解读主旨】刚刚说过,本文结构井然,板块清晰,其实还有一个板块我们没有去看,那就是文题下的一段话,我们且称之为“题记”。1朗读题记2解读作用(1)藏族同志为何在此建糖厂?这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是他们以吃草的苦,换来了今天我们生活的甜。(2)“最甜”的内涵是什么?糖甜我们要继续革命传统(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甜美的生活。3解读主旨由此可见,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歌咏周副主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沉重冷静、

8、指挥若定的精神风范,赞美红军战士吃苦耐劳、正面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表达作者对前辈的崇高敬意!小结: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 二 课 时【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研讨【学习导言】【学习目标展示】1、读课文。揣摩人物形象特征。2、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人物情感。【揣摩妙点品人物】问题创设:文章是从哪个几个方面来表现什么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

9、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2、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

10、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通过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2、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周副主席的伟大

11、人格。3、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4、师生共同小结:从情节入手,剖析小说的人物,可以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再读课文,体验情感】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

12、样的感受?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拓展延伸巩固【思维碰撞】文章处处寄寓作者的是非感情,从作者的饱满感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及战胜一切的勇气。再浏览全文,探究红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又怎么会具备这些优秀精神?探究结果:1、领导指挥若定,方针明确,教育有方。2、红军团结一致,意志坚定。3、在实践中成长。布置作业课外阅读王愿坚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