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上传人:男**** 文档编号:126093383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1早期改良思潮(1)形成原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害,缓和社会矛盾。(4)基本主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

2、义进行竞争。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3)变法理论“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

3、理论。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 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二、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戊戌变法的序幕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2)概况:康、梁发动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3组织活

4、动强学会(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后又成立上海强学会。(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4)结果: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解散。名师点拨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三、梁启超与时务报戊戌变法的舆论准备1变法宣传人物活动主张影响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1)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2)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改革科举制度,培养

5、有用人才(4)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推动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活动影响(1)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作用。(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2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3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史料一春

6、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史料二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体现了维新思想的深远影响。(1)结合史料一探究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说明了什么?提示 特点:将变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说明: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

7、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2)根据史料二分析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影响。提示 开启了民智,解放了思想,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 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利弊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3)原因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

8、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现实原因: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导致的。有人说康有为不敢站着呐喊,而是跪着变法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康有为、梁启超及严复的思想主张史料人人性善,尧舜亦不过性善,故尧舜与人人平等相同

9、。此乃孟子明人人当自立,人人皆平等。康有为孟子微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矫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说明康有为利用中国传统儒学阐释自己变法主张的合理性。说明梁启超重视民众的权利。体现了严复的进化论的思想。(1)根据史料,分析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政治主张的特点。提示 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变法的必要性。(2)根

10、据史料,指出三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点,并分析历史背景。提示 共同点:向西方学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剧;世界进步潮流的影响。全面理解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代表作思想主张特点影响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被梁启超称为“火山大喷发”梁启超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大大推动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严复天演论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借进化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康有

11、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一、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3)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2区别(1)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2)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

12、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二、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的异同点1相同点(1)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2)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1)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2)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

13、命派解析:选B。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号召商战、争夺利权的主张由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2(2019枣庄月考)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从“道胜”“器胜”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王韬主张中体西用,从“英国”“君民之分亲”等信息看出19世纪80年代王韬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

14、制。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特点成因的分析及理解能力,难度比较大。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呈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思想特点必然由其代表的阶级特点所决定。4“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而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是()A顽固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洋务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出的观点是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但又反对直接过渡到民主共和制。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5(2019江西师大附中高二月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A科学知识B企业管理制度C政治制度D教育制度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必先变革教育,变革教育、科举的根本在于变革官制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应选C。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