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6093335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人教实验版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墨子选读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本单元讲授墨子里的一些篇章。本单元内容有三节:第一节是“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是消除的妙药。第二节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损害最大。第三节是“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墨子和墨子简介墨子(约前468-376年),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中国古

2、代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低贱,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据说他曾制成“木鸢”,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墨子还擅长守城技术,曾发明云梯等攻守器械,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因为这些,所以墨子常被后世誉为“科圣”。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他曾仕于宋,担任过大夫,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相传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实施他的兼爱、非攻的主张。他

3、还“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做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弃儒学,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在战国是一重要学派,和儒家一道被称为显学,其徒属遍天下。墨徒对自己要求较严,特别在生活奉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从而形成了墨徒与别家所不同的一种独特形象。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

4、和严格纪律的团体,以精于墨理者为首领,号曰“钜子”。“钜子”死则另传他人。墨徒以钜子为圣人,“钜子”权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处置犯了过错的墨徒。淮南子说“钜子”可以指挥其徒属“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学派著述的汇编,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传世本仅存五十三篇。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堪称古代一部百科全书,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资料。墨子原来都题作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墨子一书按内容可分六组:今本墨子的前两篇

5、即亲士和修身,带有学于儒家而又脱离儒家的痕迹,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作品。紧接着的五篇(从所染到三辩),可视为墨子中年时期的讲学记录,是墨子逝世后由弟子根据记录增益而成,为墨子思想的纲要。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绝大多数篇章都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而且又都以“子墨子言曰”开头,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应当是墨子逝世后,墨家三派各自根据记录整理而成的,是研究墨子及早期墨家最基本最可靠的材料。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

6、、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认为是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弟子关于墨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尾共二十篇(其中包含已散失的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二)墨子的思想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墨子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

7、一个学派,并列“显学”。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1、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

8、、贵傲贱、富侮贫、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对于贤者应不拘出身。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官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

9、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学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反之,则会得到上天的奖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在上述方面中,除天志和明鬼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外,其余八个方面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墨子的政治主张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10、“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一贯的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救世方略。2、墨子哲学思想这方面墨子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

11、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

12、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

13、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3、墨子的军事思想在墨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非攻诸篇中,反复申诉非攻之大义,认为战争是凶事。他说,历史上好战而亡的统治者不可胜数,古者万国,绝大多数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只有极少数国家幸存。这无异于给那些企图通过攻战来开疆拓土吞并天

14、下的人以当头棒喝。所以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从“非攻”出发,墨子论述了

15、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概言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二是“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伤敌”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备城门等篇,墨子通过禽滑厘的询问,对十二种攻城方法一一对以有效防御。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