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91127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课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克隆技术是人类进入生物技术时代的标志,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生物学家谈家桢的这篇科普文章为我们说明了有关这一技术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克隆”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好处。本文使用小标题的方法谋篇布局,把较为复杂繁多的内容条理化。在各部分的写作中根据介绍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层次清晰,用词准确严密,既说明了这一技术现在取得的成就,又描绘了未来的光明前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二)教学对象分析:1可以结合本课的说明特点,适当介绍一些说明文的写作知识。2本文尽管是一篇科学说明文

2、,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可以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可以与生物老师取得联系,结合生物课的学习来开展一些活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3.情感

3、、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教学难点: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四、课前准备活动: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五、教学过程:(一)引题导入同学们,当你为作业多而烦恼时,是否很想有一个人代替你写作业?当你坐在教室,是否很想有一个你正在欣赏精彩的球赛?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另一个“你”正款款向你走来。今天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高科技世界,邀请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给我们掀起克隆“奇妙”的面纱。【设

4、计意图:设计这一导入语,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二)走近作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查阅的作者信息。师出示谈家桢图片及资料补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小组互助学习,资源共享;让了解作者信息,为下文对话打基础。】(三)走进文本学习“奇妙的克隆”之奇妙1跳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本,了解“克隆现象之奇”。(1)学生自学,及时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这一步骤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学生边读边画边写。自由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

5、问题。】(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写下的感悟。并且用形象的语言或动作模拟“克隆”现象。【设计意图:四人一小组交流,目的让全员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3)课堂交流学习成果。【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克隆技术之奇妙。】教学实录(一):师: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克隆知识,其实,克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有句俗话:“无意插柳柳成阴”,说的就是植物的无性繁殖。下面请一小组上台模拟表演柳树的克隆过程。(一小组学生上台)画外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河畔的垂柳正在轻轻的梳理着自己的长发,一个小姑娘在妈妈的陪伴下晨读。垂柳:映着水面,做梳理头发状。小姑娘:不知细叶谁裁

6、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画外音:隐约听到一声叹息。垂柳:“哎”画外音:小姑娘寻声,哦,原来是垂柳。小姑娘:柳姐姐,你为什么叹息?垂柳:如此良辰美景,可我形单影只,要是有几个姐妹陪伴该多好。小姑娘:柳姐姐,不要叹息,我帮你。画外音:小姑娘从柳树身上折下一枝柳条,插在地上。(小姑娘做折柳、插柳状)。小柳树甲:(上)姐姐,我来了。(垂柳欣喜、拥抱甲)画外音:小姑娘又从柳树身上折下一枝柳条,插在地上。(小姑娘做折柳、插柳状)。小柳树乙:(上)姐姐,我也来了。(垂柳欣喜、拥抱乙)画外音:不久,河畔绿柳成荫,鸟语花香。师:看了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我们对“奇妙的克隆”有了感性的认识。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动、植物先天

7、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激动地争先恐后地举手)生:我知道具有克隆能力的动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树,丝瓜藤。生:水母,水母在遭到伤害后,伤口会自动补好。生:吊兰。生:章鱼的触手可以再生。生:龙虾的大钳子掉了 ,还会再长出来。生:还有秋海棠、富贵竹,它们插枝即活。生:壁虎。它遇到危险时,就将自己的尾巴断掉,然后再长出来。生:还有海参、仙人掌。(还有学生要说。)师:同学们,有了以上众多例子,你理解的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克隆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师:作者在介绍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克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法?有什么好处?生: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

8、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生:还有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研读“多利的诞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共同研究“克隆技术之妙”。(1)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色卡纸演示多利的克隆经过。(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可采用“多利”自述的形式。(3)教师播放flash动画。【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多利的克隆过程。】探究奇妙的克隆之奇妙独特的板块结构和严谨的说明顺序是奇妙的克隆中又一奇妙之处,深入研读文本,准备与作者对话。要求:探究板块结构;以第

9、三部分为例探究克隆绵羊“多利”诞生过程的说明顺序。然后,分两组记者、作者,召开答记者问。1学生自主学习。2分组合作:记者组设计问题,作者组猜测问题,并组织解答方案。3与作者面对面。【设计意图: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教学实录(二)“记者”:请问谈先生,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谈先生”:用了四个小标题,把文章分成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即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利与弊。“记者”:四个部分能互换吗?“谈先生”:不能。四个部分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植物到动物、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

10、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记者”:请问谈先生,“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为何不以时间顺序来写?有何好处?“谈先生”: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记者”: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文中又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

11、盾,如何理解?“谈先生”:不矛盾。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在文章第四板块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科技如果利用不当,就会成为助纣为虐的武器,对人民造成伤害?“谈先生”:是。这个问题,我想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展开一场小辩论,好不好?学生鼓掌欢迎。(三)科学家永无止境的探求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仔细体会

12、作者的情感。【设计意图: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四)延伸文本1组织辩论会:辩题:克隆技术是否造福人类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2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被克隆了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六、教学反思奇妙的克隆教学要抓住“奇妙”做文章。其一,“奇妙的克隆”之奇妙:即克隆奇在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妙在通过人工杂交创新。我指导学生合作,模拟演绎自然界的克隆现象,克隆之奇惟妙惟肖;运用色卡纸演示多利的克隆经过,采用“多利”自述的形式展示,再播放flash动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克隆技术之妙。其二,奇妙的克隆之奇妙:即文章奇在独特的板块结构,妙在严谨的说明顺序。我设计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访谈的形式,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教学效果良好。另外,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思辨中,发现“沉睡着的智慧”;大胆想象,领略科技之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