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88390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6.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四首课文解析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诗介绍了什么?语言运用有何特点?)【译文】在南山脚下种豆,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这两句诗可看出作者的劳动生活很辛苦,他的精神也同样痛苦吗?)【译文】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间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译文】道路狭窄,草木丛生,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衣裳沾湿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了。【注释】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草木长(zhng):草木丛生。【段析】这首诗是陶渊明退隐后的第二年春夏间所作,主要写他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热爱的心情。

2、首联写南山脚下豆苗的生长情况。颔联写他早起晚息、不辞劳苦的精神。颈联是他归来后的景物描写和感受。尾联句写的是这样做为的是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最后一句诗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更反映了他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这样分析对吗?为什么?)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点明了什么内容?)【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联运用了什么修辞?)【译文】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此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试对其进行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译文】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

3、日正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注释】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征蓬:飘飞的蓬草。胡天: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萧关:古关名,在现在宁夏固原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段析】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行程。颔联描写万里行程。颈联描写塞外荒漠雄浑的景象。尾联句呼应开头,交代自己的行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译文】巴山尽头出现平川,长江沿旷野奔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联中运

4、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译文】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译文】无限爱怜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注释】楚国:楚地。平野:平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怜:更爱。仍,更。【段析】本诗是五言律诗,以其卓越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少年远游及思乡的深情。首联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迹。登岳阳楼(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首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译文】在洞庭湖的东边,长江的西边,酒店和茶馆的幌子一动不动,夕阳缓缓地下沉。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

5、时。 【译文】在这当年吴国和蜀国瓜分的地方登上城楼,黄昏时,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译文】不远万里,来此游赏,登楼远望,三年来的逃难生活,登上高楼更觉苍凉。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译文】满头白发在多变的世界中凭吊古人,更增加了我的无限伤悲。【注释】洞庭:指洞庭湖。江水:指长江。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徙倚:徘徊。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段析】颔联、颈联是途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作者在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尾联含蓄地流露出思乡情重的恋恋之情。明明是自己依恋故

6、乡,却用拟人手法借水说故乡眷恋他。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答案速查:写了诗人种豆的地点,语言平实朴素。 诗人虽然劳动辛苦,但面对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心情愉快,苦中有乐。 诗中写的是诗人在田园锄草劳动的情景。从早到晚劳动应该是比较累的,但诗人不辞劳苦,“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湿了衣裳,也毫不在意,仍然说“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该如何理解呢?还得从诗人的

7、生平说起。陶渊明少年时代就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29岁入仕,做过一些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争乱,于41岁毅然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再看看他的其他诗作,也就不难理解这“愿”的内涵了。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决意过那种自食其力、自在惬意的田园生活。 这种分析符合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劳动,他早起晚息,不辞劳苦,为的是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也表现了他对淳朴、清新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这首诗描绘出诗人在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 交代了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路途遥遥的边境慰问将士。 运用了比喻修辞,将自己比做“蓬草”和“归雁”。 此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交代了诗人此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 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长江近景,描画出原野低平,江岸辽阔的壮景。 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首句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