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085755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卷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

2、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

3、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

4、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A中

5、国诗歌的一种“常”就是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在“变”中继承“常”就非常重要。C中国诗歌在传播上,必须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写诗需要难度,而读诗需要易度。D中国诗歌的“常”总是存在的,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它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C中国诗歌为读者造

6、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变是新诗的根本,于是有人就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了。

7、二、(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

8、“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

9、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选自史记鸿门宴)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鸿门,谢曰谢:道歉 B范增数目项王目:递眼色C臣死且不避且:将要 D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跽,指跪直身子,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

10、,臀部贴于脚后跟(安坐),起身前先跪直身子。B东向坐,指面向东而坐。在古代文化礼仪中,坐席堂室有别,室中坐西向东为尊,而堂上坐南朝北为尊。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司马迁。D参乘,亦作“骖乘”,指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参乘在右。(二)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

11、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

12、:“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大将擅兵于外擅:独揽B太子跪而逢迎,

13、却行为道道:通“导”,引导C窥以重利窥:探看,引诱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让:责备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

14、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

15、燕国之患。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第卷三、(27分)10把前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译文:_(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4分)译文:_(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5分)译文:_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1)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