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81098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语文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 伤仲永:本文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作者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一、解释黑体词: 世隶耕 属于 未尝识书具 曾经收族 团结。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和道理伤仲永 哀伤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即书诗四句 写 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乞,求取仲永之通悟 通达智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达到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贤于材人远矣 贤,超过。于,比。 “材”

2、通“才”,才能。 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被 养父母 赡养 不使学 使:让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闻,名声 泯然众人矣 完全从先人还家 跟从 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固众人 本来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

3、的教育。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7、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8、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4、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天资聪颖。“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碌碌无为。、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谈谈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人的天资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5、概括本文的中心: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

5、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孙权劝学:本文通过孙权的劝学,说明只要发愤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一、解释加点词 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博士,官名 但当涉猎 但:只。 当:应当。 涉猎,粗略的阅读 见往事耳 见:了解 孰若孤 孰:谁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辞:推托。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就,做。 即更

6、刮目相待 更:重新刮目相看:擦。另眼相看。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的时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表示感叹语气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以:a用,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成语: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二、翻译下列各句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5、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7、四、回答下列问题: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更使劝告有理。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4、吕蒙经过孙权的规劝及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有才略的人,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呢?(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口技一、解释加点词 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8、 少顷:一会儿 其夫呓语 说梦话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满坐寂然 “坐”同“座” 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众妙毕备 毕:全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 间:夹杂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 变色离席(色,脸色。座,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两股战战 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 微闻 隐隐约约。 几欲先走 几,几乎。 走:跑 群响毕绝 毕:全。 绝:尽、消失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指明。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曳屋许许声(拉) 既而:不久,紧接着。 是时:这时候

9、。 未几:不久。 一时:同时。一词多义:绝:a极,以为妙绝;b消失,群响毕(全,都)绝。 妙:a.妙处,众妙毕备;b.美妙,奇妙,以为妙绝。 二、翻译下列各句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2、“京城有善口技者”,从课文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表演

10、者“善”口技?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 3、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气氛。“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这样写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5、本文写作上是以正面描写为主还是以侧面描写为主?先看文章中有关正面描写部分

11、。文中以较多的篇幅刻画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又如写火灾场面时,文中写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这些描写,都从正面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口技人表演的卓越技巧。另外,文章为了衬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同时在侧面描写方面有生动的刻画。如通过写听表演的宾客的神情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又如通过文章首尾两次写口技人表演道具之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表演内容中所摹拟的“百千齐作”之声,形成对比,等等。都是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综上所述,本文在写作上应该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其主要特色的。6、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12、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被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 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的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

13、,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夸父逐日一、解释加点词: 夸父逐日 追逐,赛跑 河:黄河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道渴而死 在半路上弃其杖 自己的、他的。 化为邓林 成为二、译句1、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上因渴而死了。 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三、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

14、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四、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共工怒触不周山一、 解释加点词:怒触不周山 撞击 地维绝 维,绳子。绝,断绝。天倾西北 倾斜 地不满东南 陷塌 满,够、达到。故水潦尘埃归焉 潦,积水。归,汇聚,流向。焉,这里。二、译句1、天柱折,地维绝。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2、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

15、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三、回答以下问题 1、“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明确:远古的人类显然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四、请展开想象,具体描写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情形。(50字以上)示例:共工眼望着不周山耸立在云雾中的高峰,往后倒退着身子,啊!他大叫一声,带着惊天动地的怒号,飞跑着,猛然用自己的脑袋撞在怪石嶙峋、直插云霄的不周 山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