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7865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 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陌上桑2、水何澹澹,。观沧海3、,决眦入归鸟。望岳4、,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5、望岳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9、观刈麦中写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10、与朱元思书中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体特征是怎样的:,。(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文一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10分) 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2、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甲文二小 石 潭 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1这两篇都是写景名篇,前者作者是 ,后者出自 。(1分)1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不见曦月( ) 属引凄异 ( )佁然不动( ) 悄怆幽邃 ( )13两篇文章描写对象都有水,但是水的特点有不尽相同,请你比较后写出各自的特点。(2分)14请你给你最喜欢的段落作评注,在两篇文章中任选其一段。评注前在答题处说明所评注的文章及段落。(2分)15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名篇,然而

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景物?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你简要说明。(3分)(乙)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食而去稗曾涤生驻军安庆,有戚某自田间来。行李萧然,衣服敝素,对人沉默不能言。曾颇爱之,将任以事。一日会食,值饭有稗粒,某捡出之而后食。曾默然,旋备资遣之行。某请其故,曾规之曰:“子食而去其稗,平时既非豪富,又未曾作客于外,辍耕来营不过月余,而既有此举动。吾乡人宁复如是耶?吾恐子之见异思迁,而反以自累也。”近代 易宗夔新世说注:曾涤生: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湘军首领,曾任吏部侍郎、两江总督,谥文正,故后世又称他“曾文正”。萧然:稀少而破旧的样子。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曾颇爱之 辍

5、耕来营不过月余17、吃饭时捡出稗粒,本是一件小事,曾国藩为什么会因此而对他的这位亲戚产生“恐子之见异思迁”的忧虑呢?(2分)18、文章在写这位亲戚初来时,为什么要强调他的“行李萧然,衣服敝素,对人沉默不能言”呢?(2分)(三)现代文阅读(25分)乡关何处余秋雨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

6、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了崔颢在楼壁上的这首诗很为赞赏,认为既然有了这样的诗,自己也就用不着写了。我觉得,高傲

7、的李白假如真的看上了这首诗,一定不在于其他方面,而在于这种站在高处自问家乡何在的迷茫心态。因为在这一点上,李白深有共鸣。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会背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一背几十年大家都成了殷切的思乡者。但李白的家乡在哪里呢?没有认真去想过。“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完全没书看的那几年,突然出了一本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赶快找来看,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是很少有人能接受的,但他对李白祖籍和出生地的详尽考证,却使我惆怅万分。郭沫若考定李白的出生地西域碎叶是在苏联的一个地方,书籍出版时中苏关系正紧张着。因此显得更遥远、更隔膜,几乎是在另外一个世界。李白

8、看罢明月低下头去想念的竟是那个地方吗?奇怪的是,这位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诗人总也不回故乡。是忙吗?不是,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没有承担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务,回乡并不太难,但他却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直通故乡,一条路伸向异乡,李白或许会犹豫片刻,但狠狠心还是走了第二条路。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会之中,因此成了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我看说得很有道理。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

9、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由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你看,只有彻底醉倒他才会丢掉异乡感,而表面上,他已四海为家。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前两年著名导演潘小扬拍摄的南行记,最让我动心的镜头是艾芜老人自己的

10、出场,老人曾以自己艰辛而瑰丽的远行记述震动中国文坛,而在镜头上他已被年岁折磨得满脸憔悴,表情漠然地坐在轮椅上。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这是老人在心底呼喊吗?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已接近他生命的终点,但在这歌声中他的眼睛突然发亮,而且颤动欲泪。他昂然抬起头来,饥渴地注视着远方。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也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脚于真正的故乡。他们的妈妈当然已经不在,因此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这样的回归毕竟是凄楚的,无奈衰老的躯体使他们无法再度出走,只能向冥冥中的妈妈

11、表述这种愿望。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不久前读到冰心老人的一篇短小散文,题目就叫我的家在哪里。这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作家最早也是以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广大读者关注的,她周游世界,曾在许多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居住,最后在北京定居,可真正称得上一个“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放达之人了。但是,老人这些年来在梦中常常不经意地出现回家的情节,回哪里的家呢?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奇怪的是,她在梦中每次遇到要回家的场合回的总是少女时代的那个家。一个走了

12、整整一个世纪的圈子终于回到了原地,白发老人与天真少女融成了一体。那么,冰心老人的这些回家梦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旅程呢?当然不是。如果冰心老人始终没离开过早年的那个家,那么今天的回家梦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艾芜心底的歌,冰心梦中的家,虽然走向不同却遥相呼应。都是世纪老人,都有艺术家的良好感觉,人生旅程的大结构真是被他们概括尽了。无论是李白、崔颢,还是冰心、艾芜,他们都是很能写的人,可以让我们凭借着他们的诗文来谈论,而实际上,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结是难于言表的,只

13、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满满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冻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因此,从总体而言,这是一首无言的史诗。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带来许多人的迁徙和远行,或义无反顾,或无可奈何,但最终都会进入这首无言的史诗,哽哽咽咽又回肠荡气。你看现在中国各地哪怕是再僻远的角落,也会有远道赶来的白发华侨怆然饮泣,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不会不来又不会把家搬回来,他们不说理由也不向自己追问理由,抹干眼泪又须发飘飘地走向远方。1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悖论 冥冥 殷切 杳不可寻20、文中所引的两首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

14、满洛城。此夜由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你知道它们的作者和题目吗?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3分)21、作者认为任何一个早年离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22、文中说李白与崔颢在“这一点”上深有共鸣,他们“共鸣”的是什么?(4分)23、文章认为“李白思乡但不回乡”的原因是什么?(4分)24、作者为什么说乡情是“一首无言的史诗”? (4分)25、作者对家有独特的理解:“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有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根据你的生活经历,你认为

15、家是什么?(4分)(四) 名著阅读(5分)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A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A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26这一情节是出自 里的 。(2分)27结合所选情节分析A是谁,选文中他给你的印象如何?(3分)二作文:(40分)题目一:那件温暖我的小事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与要求作文。生活虽然艰辛,有一类人却活得从容不迫,有滋有味。以快乐心面对人生,于艰难处寻觅快乐,生命便有了亮色。小室虽陋,但有苔痕草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