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07344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正式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导学案 设计: 马庆国 审核: 罗晓菲 鲁敏 课 题王好战,请以战喻课 时2课时课 型新授课姓 名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3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及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学习流程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当堂检测 反思质疑 布置作业 学 习 活 动二 次 备 课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宋牼将之楚_然而不王者_孳孳为善者_蹠之徒也_利与善之间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2、上下交征利_苟为后义而先利_吾闻秦、楚构兵_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愿闻其指_然而不亡者_孳孳为善者_舜之徒也_利与善之间也_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活用情况。苟为后义而先利_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不远千里而来_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 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 然而不王者_4、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异义。以罢三军之师。 何以利吾家。然而不王者。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先生将何之未之有也 孟子遇于石丘先生之志则大矣。6、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译文: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3、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译文: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译文:二、探究新知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2、孟子数落宋 的目的是什么?3、孟子认为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4、孟子说:“何必曰利”,那么过多的强调利益会带来哪些危害?试用文中语句回答。5、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6、请学生找出文选一的中心句:7、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8、推行

4、仁义有什么好处?9、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10、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1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12、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3、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 、“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14、讨论: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害?谈谈你的看法,并且讨论一

5、下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三、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叟(shu) 庶(sh)人 千乘(shn) B说(shu)而罢之遗(y)其亲 宋 (kng)C构(u)兵不餍(yn) 然而不王(wn) D孳孳(z) 蹠(zh) 利与善之间(ji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C为人子者怀仁

6、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因遗策。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

7、一项是()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D孟子数落宋 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 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

8、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鸡鸣而起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11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12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9、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四、总结5、 反思置疑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案 二1、看拼音写汉字。曳,罟,洿,彘,餍,墦,讪,嗜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3)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4)满足、饱食(5)窥视,暗中看(6)坟墓

10、(7)讥讽(8)告诉(9)何,怎么(10)统治(11)如果(12)伸长(13)偷窃(14)亲附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敲鼓(2)树、衣:名词作动词栽树,穿衣(3)名词作动词,称王(4)名词作动词,归咎(5)名词作动词,统一(6)形容词作动词,轻视4通假字(1)“反”通“返”。(2)“蚤”通“早”。(3)“施”通“迤”。(4)“卒”通“猝”(5)“由”通“犹”(6)“颁”通“斑”(7)“涂”通“途”5文言文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6翻译句子:略合作探究案1阅读第一则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

11、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2)一是“王道之始”: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一是“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2“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顾而之他”3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妻妾对此都感到无地自容。4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

12、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5用了禾苗遇旱则枯槁,遇旱则兴盛的故事。“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6方法:“寓言和比喻”好处:使抽象的变为具体;使深奥的变为浅显;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巩固提升案卒A同“猝”,突然B士兵C死D全一A统一B专一C第一次D一个E一经就A往B靠近C完成D登上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语段。答案:1翻译:(1)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2)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2不仅知识积累

13、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