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062397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桐城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桐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 史 试 题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1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A.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 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 D. 折射出王侯关系的变化2. 明朝一位學者指出:“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幹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大手段。”這揭示出宋朝A. 強幹弱枝實現王朝鼎盛 B. 徹底根除地方割據基礎C. 中央能夠有效控制地方

2、 D. 君主專制權力得到加強3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图一 司母戊鼎 图二 素纱单衣 图三 水排 图四 五铢钱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4.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C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

3、身依附关系5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说:“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合伙或公司)对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能够体现材料中“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的观点的是A唐朝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宋朝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C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D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 次/年 17 次/年 2

4、7 次/年531 次/年185 次/年199 次/年A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D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7. 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A. 理学的理论化 B. 教育的平民化 C. 社会的宗族化 D. 儒学的社会化8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 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 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A

5、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稳定封建统治秩序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9.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10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南方各省督抚与外国侵略者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拒不执行朝廷宣战诏书,制止和预防地方战乱,保护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和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协议A有利于东南各省的安定

6、和发展 B使东南各省遭到列强进一步侵略C清政府在东南各省的统治瓦解D导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迅速蔓延1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A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B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C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D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12.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A成为

7、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13.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14. 根据下图的图文信息,推测图画所示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D文化大革命时

8、期15.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A淡化意识形态之间分歧 B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16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之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17.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

9、的出现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C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D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18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这种看法A. 认为自然科学促进了文明进程 B. 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C. 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 D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19 陈衡哲评论某历史运动:“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是指A享受现世人生 B否认宗教神学 C追求高雅精致 D反对君主专制20有学者认

10、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水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 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21美国研究词典对某种贸易形式作了如下的解释:“北美殖民地时期一种贸易形式,又称“绕圈子”贸易。旨在保持与宗主国英国的萌芽平衡和满足本身的经济需要。出现于17世纪40年代,繁荣于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后逐渐消失。”该贸易形式是A宗藩贸易 B三角贸易C朝贡贸易D自由贸易22美国史学家R帕尔

11、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罗斯福新政D公私大合营23 “在20 世纪中期那段岁月,我们发现世界正处于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与世界自从15 和16 世纪中古世界崩溃衰亡而近代世界奠定基础以来所经历的任何变化相比,也许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下列不符合“更加深刻、更加广泛”表现的是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 D世界经济全球化畅通无阻24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

12、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A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B. 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C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D. 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题,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25.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A哈姆雷特B悲惨世界 C人间喜剧

13、D老人与海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26(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6分)材料二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

14、: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投中,最终英国决定退出欧盟。整理自环球时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决定“脱欧”的主要原因。(8分)材料三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又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