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第三单元知识小结.docx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059197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第三单元知识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第三单元知识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第三单元知识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第三单元知识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第三单元知识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第三单元知识小结.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背景:“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意义:P41(解放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1、(1)时间:1978年底(12月) (2)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2、战略决策;组织上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1、 家庭联

3、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2)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由农民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生产组织形成,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3)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我国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影响: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5)特点:把农民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6)意义:P45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开始

4、:从1984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4)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P453、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

5、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2)目的: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的原因)(3)作用:P46-474、对外开放:(1)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2)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P475、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本质不同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6、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第9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1、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制定了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民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2)20世纪80年代,在城市设立 居民委员会;在农村设立村民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居

7、民和村民选举,这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大措施。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3、法制建设

8、成就: 197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宪法;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法等。第10课 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1、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2)发展: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

9、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P58) (3)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3、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0、。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本单元小结: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2)时间: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3)提出: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5)进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战略部署:“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目前我国

11、正处于第三步。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事件时间核心内容所有制性质影响(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3年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公有制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生产规模公有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在坚持有公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生的责任制公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

12、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时间事件影响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十年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逐步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4、开放问答(1)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的分别是谁?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答: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的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2)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我国不断调整对农村的政策说明了什么?答:原则:制定国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农业关系国计民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要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