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58121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口技 由声入画以画显声素材 语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声入画以画显声 析口技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会运用对比手法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吗?带着这些问题反复阅读,发现从口技表演到口技写作,再到口技欣

2、赏,原来都与“想象”二字密切相关。先说“屏障”。口技表演前,“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这种布置不会是毫无用意之举。口技是用声音再现生活的艺术,它最终期望传达给听众的不只是那些声音,还有所模拟的事物的形象,它要使欣赏者由听见进而达到看见的境地。惟妙惟肖的模拟声只有转化为听众脑海中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声形俱全的整体形象时,口技的艺术魅力才能全部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对生活的“再现”,才算得上是一门艺术。文中“善口技者”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境界。那些简单地学一声鸡叫,两声鸟鸣,以让人赞叹其学得逼真为目的的口技表演,还只是杂耍而已,不能体现口技艺术的本质。要实现这种由听见到看见,由单纯的

3、声音到活生生的形象的转化,必须借助听众的想象。(想象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里所需的主要是再造想象。)凭借着想象力,听众的头脑才能对摄入的口技声加以辨别、理解,浮现出发出那种声音的特定事物的形象,并找出与一声声口技声之间的联系,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场景或一组流动的画面。形象浮现得越清晰、越细致、越丰富,欣赏的效果就越好。设立一道“八尺屏障”的作用在于帮助听众摒弃某些视觉信息,如表演者口唇的撮动、抚尺的舞弄等,排除它们对听众想象活动的干扰。古人是聪明的,“八尺屏障”的设立显露出的是“善口技者”深刻的艺术心机,是对听众想象活动的预期。“善口技者”所擅长的不仅是模拟各种事物的声音,他还从根本上理

4、解了这门艺术的内在规律,善于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听众的想象。再看文中那段貌似夸张的描写。那些舒舒服服坐着,品味着香茶、美酒的宾客们,为什么会被虚拟的火灾声吓倒,以至于变了脸色,“两股战战”,下意识地“奋袖出臂”,“几欲先走”?原来他们实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预期,走进了口技声主宰的想象世界,并迷失在那里,在高度投入的想象活动中忘却了口技之外的其他现实事物,闻其声而见其景,当那场本属虚无的大火燃起时,纷乱的场面如在眼前,他们仿佛面临着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突发事件,面临着一个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严峻问题,他们痴迷了、失态了。对这一段描写,只有产生过类似的体验,或者深刻理解了想象的征服力量,懂得了口技欣赏能够由声音走

5、入画面的道理,才能设身处地地贴近“宾客”们,明白并确信他们所表现出的是沉迷于想象而不能自拔的情态。再来探究作者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不是每一个欣赏到精彩的口技表演的人都能作出精彩的描写。那么,作者的笔法妙在何处呢?自然,侧面描写是一妙处,它通过写听众反响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然而,侧面描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全部采用侧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过多,就会把口技表演写虚了,只见听众的反应,只见周围的气氛,不见口技表演的实际内容,这样就显得空洞乏力,因此它必须以扎实的正面描写为基础。对比手法也是一个巧妙之处,但只有舞台的狭小、人手的单一、道具的简单,没有表演内容的丰富、繁杂和奇妙,对比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

6、比也离不开正面描写这个基础。所以,作者笔法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对比和烘托,定然还有一些巧妙之处,甚至是起关键作用的妙处蕴藏在正面描写中。表面看来,作者的正面描写只是用平平常常的字眼和修辞手段向读者转述、记录了口技表演的精彩实况,看不到有什么写法上的匠心。因此单就正面描写而言,认为写得好是由于演得好,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了口技表演,正面描写部分的许多内容不是“善口技者”给予的,而是作者创造出来奉献给读者的。“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这里,“善口技者”给予的只是几声“犬吠”和女人打哈欠之类的声音(自然是精妙的),而那条幽深的街巷,那种伸懒

7、腰的姿态,却是作者创造给我们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善口技者”给予的只是某种拍击的声音和幼儿“含乳”啼哭的声音,妇人“抚儿”的动作和小儿“含乳”的形态也是作者创造给我们的。如此种种,不必一一道来。总之,作者给予读者的已不是单纯的口技声,而是生动鲜明的画面。作者的这种创造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即以画面来表现声音。声音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稍纵即逝的,而文字又是沉默的,更擅长表现视觉形象,虽有一些象声词,但作用也是有限的,试想,如果作品中罗列了一堆象声词,岂非惨不忍睹?所以,要写好声音,一般离不开写形象。口技之外有许多成功的例证:欧阳修的秋声赋中写肃杀的风声是“如赴敌之兵,衔枚疾

8、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声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盘”;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白妞的唱腔是“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以画显声,声音的魅力和特点才能表现得充分,表现得便于体会、便于感受。如果不用以画显声的方法,那就只好如实记录口技声,像一台录音机一样。作品也许该这样写了:“先有几声犬吠,略带些回音,然后传来女人打哈欠的声音轻拍身体的声音,幼儿含着东西啼哭的声音。”作者创造出的内容被删除之后,剩下的是一片杂声,没有被揭示内在联系,没有被融为一体,略带些抽象,没有美感。画面丧失殆尽之后,美感也随着丧失殆尽。且不论文字描写要做到像一台录音机一样是几乎不可能的,即便真有一台录音机

9、,放在口技表演的现场,放在“团坐”的“众宾”之中,极清晰地录下了全部口技声,今天拿来放了听听,我们很可能会感到:好虽好,但也不过如此,不像林嗣环渲染的那样神奇。其中的缘由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无非是描写出的东西已经完成了由声入画的再创造,口技的艺术魅力已经全面地发挥出来了,而录音机里的声音还有待于我们去进行一番这样的再创造。如果我们的再创造的能力比不上口技作者,我们所获得的美的享受就必定不如从口技的字里行间得到的多。那么如何以画显声呢?由前面的分析也可知道,那就是要想象,把听进去的声音转化成画面,再把鲜明的画面呈现给读者。写得好主要是因为听得好,想象得好,这是口技的正面描写告诉我们的又一条成功经验。或许又有这样的疑问:演得好才是最难得的,对想象不必特别强调,想象能力人人有之,面对精妙绝伦的口技表演,谁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象到一些东西。的确如此,但每个人的想象力却有高有低,想象的结果也有优有劣,浮现出的形象有的模糊,有的鲜明;有的破碎,有的完整;有的灵动,有的呆板;有的富含情趣,有的枯干乏味。为什么不是每个人听到一场精妙的口技表演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篇章?根本原因正在于此。(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3期作者:朱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