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05787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2.《诗两首》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巷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 的认识能力、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掌握诗歌基础知识教学方法:1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多媒体手段:、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 及步骤:一 、导入课文:导语 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二、介绍作者:(投 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

2、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

3、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这首诗的最大 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4、)?(结合第号张投影片)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 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 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 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 ,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 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 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

5、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 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 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附全诗)全词: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 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 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

6、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 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四、分析 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

7、“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 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

8、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 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 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 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2雨巷的音

9、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 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 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

10、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 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2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

11、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3诗歌的用词。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

12、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

13、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

14、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

15、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二、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2、指名学生朗读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