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04536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教案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教案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教案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教案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教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教案 Word版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能力目标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重点、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难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方法、手段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二次备课【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文

2、革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徘徊原因: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局面一时难以解决;主观上: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

3、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实质:坚持“左”的错误,反对否定“文革”。危害:完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护个人崇拜,并制造新的个人崇拜; 在实践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得不到纠正。) 徘徊表现:平反工作受阻;经济建设急于求成。)(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A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不满。B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C内容: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

4、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意义: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2)政治路线: 作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3)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等

5、3.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4)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经济体制改革A、原因:(1)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B、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表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1、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历史原因:“左”倾错误在农村最为严重,长期的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2)现实原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中国农民以率先做出探索并突破2、 措施:(1)试行: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7、的生产责任制(2)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念阐释:土地公有制下,把土地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先开始:安徽、四川;主要特征:包产到户。(3)深化:A、变革生产关系(体制变动):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村委会取代生产大队;B、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小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8、;(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4)购销体制: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意义:(1)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促进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迷点指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板书设计:(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2.内容:3.意义:(二)、经济体制改革A、原因:B、含义:C、表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1、原因:2、措施:3、意义:反思: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