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045336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仙林大学城演讲稿修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江来自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南京的地理形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金陵“王气”之说,为历史所传颂。长江、钟山构成南京“龙蟠虎踞”之地的核心,更孕育了南京十朝古都的辉煌和十里秦淮的隽永。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正是南京自然气势、风物特质和独特历史文脉的真实写照。南京自古就是文化之都,民国时期院校有了重大的发展,至今南京已是中国最好的求学地之一。当今世界是崇尚学习、追求发展、积极竞争的世界,如何较快地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每一个城市建设管理者和参预者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放眼国际范围内,众望所归的优秀城市,都不仅仅是经济重镇,其威望更多是来自文化的影响力、

2、高品质的城市个性、优雅从容的城市氛围,可以说,文化与城市的发展已密切结合。大学城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类型,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应运而生,正日益成为政府所选择的教育和新城的发展模式。本规划着眼于向国内外优秀的城市范例看齐,给予南京仙林大学城中心以合理的定位与科学的布局,建立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体系框架,并引导其可持续性发展。规划回避简单的模式化设计,而经过一系列研究、思辩的理性过程,以完整的规划理念相贯穿,在此基础上孕育有风格、有气魄、有创意的规划蓝图。南京仙林新城区,背倚长江和栖霞山,汤山和钟山风景区为其左右门阙,规划区内尚有桂山、虎山、灵山、象山等生态绿地,环境

3、绝佳,周边又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线对外联系,交通十分便捷。大学城位于新城区的西北片区,而规划的中心地块在大学城的东南部,基本处于仙林新城的人口分布重心,交通负荷中心以及城区几何中心。该中心区与主城联系形成二个交通主轴,南部仙林大道以及高架轻轨主要沟通主城中南部区域和新街口城市CBD区,北部文苑路则主要联系城市中北部以及大学城各校在主城内的总部或母体。以这样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大学城中心区将承担多项复合的城市功能:作为新城区的公共中心,本区基本功能有商业与金融服务、商务办公、行政管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研与信息服务、运动与休闲等。作为大学城中心区,其特色功能为:1) 大学共享功能;2)青

4、年化的社会功能;3)文化艺术功能;4)科技创业开发功能;5)为高校师生服务的社会化居住、生活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构成中特别强调文化性、共享与开放性,应创建尽可能多的各种特色交流与公共活动室内外空间。本规划的设计原则如下:1规划遵从国家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章程,遵从城市总体发展计划。2立足城区总体发展和科教兴城宏观战略的思考,坚持规划布局与城区事业发展、建设开发协同的理念,贯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宗旨,近期现实可行,远期科学合理。3秉承主城区“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利用大学城有利条件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提升城市环境与建筑的品位,增强城市活力。

5、4贯彻因地制宜,贴近自然的原则,创建特色中心区。高起点、前瞻性、大胆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创造拥有文化内涵及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布局。5本次规划特别注重现实与未来发展协调的原则,强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和谐。规划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和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新区,做到:配置合理高效的功能布局结构;构筑卓越独特的地块总体空间形象;组织顺畅便捷的交通体系;合理开发与利用地方空间;开发建设的分阶段有序实施。 本规划的总体构思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背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大学城就是建设文化城,文化特色的塑造对于大学城的建设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升文化品味是城市的魅力以及个性所在。有

6、文化、有个性的大学城才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大学城。应该从多方面营造仙林大学城的文化特色:包括充分利用基地自然环境因素,创造自然特色和生态文化;以青年人为居民主体,体现时代特征,创造现代文化;依托区域人文环境,赋予大学城浓郁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而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文化,崇尚交流,致力合作,不仅在深层次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并延及物质环境中的城市格局。仙林大学城中心地块的城市设计将全面整合地域生态与文化,构筑网络城市的空间布局:(1) 通过保护大学城天赋的卓越自然环境,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中微观环境相结合的城市结构及生态网络,包括由生态核、生态走廊、城市湿地走廊、指状生态走廊、组团绿地

7、与廊院等组成的网络系统。(2) 通过“都市接口”、“最大化接触面”、复合的功能布局网络,丰富的现实交流场所以及综合动静交通系统等概念的引入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创造新型的城市文化的良好物质载体。所谓“都市接口”,意指大学城中心区汇集人文信息、城市外来信息、生态景观于一处,多方向信息互相融合激化,形成一个类似“多媒体接口”的格局与功能体。(3) 提倡都市有序合理地安排开发,促使都市构造持续与渐进的演变。本规划的规划用地结构布局如下:(1) 北部东北和西北部沿学院路和仙霞路布置中高档的公寓住宅区及其配套的商业设施,分东西两侧布置住宅用地不仅保证用地平衡,具有一定量的全日活动性质的公寓住宅及与之配套的开

8、放空间也是避免中心区白天繁华、夜晚冷清的有效手段。北部沿文苑路一侧面向各大校园,布置条状的商业综合服务中心,以快捷方便的城市交通和绿化步行系统串联成整体的城市功能空间,主要安排零售商业、餐饮、酒吧、信息港、医院、公交车场、国际青年旅馆和商住一体的综合楼。(2) 中部由十字形生态文化走廊和环形文化公建构成中心区的核心部位。十字生态文化走廊由若干公园、广场组成的城市生态空间及开敞绿地和一系列文化艺术及休闲娱乐设施构成。西侧为休闲娱乐中心,由规模较大的多功能活动设施和开敞空间构成,包括俱乐部、网吧及影剧院等。东侧为文化艺术设施和主题文化广场构成,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等建筑。中心为大型的开放式“教育广场

9、”,包含景观、休憩、室外演出、集合等多项功能,串联十字环形生态走廊,多种文化功能使广场人气旺盛、生机勃勃。(3) 南部南部沿仙林大道紧临城市高架轻轨和公交站,市区大量人流将由此进入。西南侧布置与市区联系较为紧密的商务办公、科研培训、大型仓储式零售商业、轻轨车站等设施,作为联系主城区的商业活动区和为大学城今后对外学术交流、信息交换和青年自发创业的办公区,东南侧为中高档的公寓住宅和与之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大学城中心地块的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交通联系中心地块与主城之间规划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联系。地块南侧仙林大道上轻轨线与主城中心直接相通。仙林大道与绕城公路、沪宁高速、二环高

10、速联系便捷。向北通过两侧南北向干道可接312国道。新城内部各分区之间近期以公交联络,远景规划增设环线轻轨,从中心区两侧南北通过。2. 轨道交通规划在仙林大道北侧建高架轻轨。根据中心区用地布局及新城规划,中心区于学子路西侧建设轻轨站,其西侧设公交首末站。北部与中心区公建群从地面及空中直接连接。参照发达国家标准,规划在学院路西、仙霞路东各增加站台一处,使中心区站点平均间距在1kM左右。3. 内部道路交通本规划中,学子路规划中心线线型不变,区内支路为“井”字结构的变形。支路宽度分为两级,一级宽度为1824米,二级宽度1012米。严格控制仙林大道一侧机动车道出入口数量及间距。中心广场建筑群与学子路相互

11、立体穿行,机动车行与步行实行空间分离。建筑群外围可形成环状交通,以便在中心广场有重大活动时绕行。4公交系统中心区在南侧中部及东北部各规划一公交首末站,为中心区和大学院校群共用;沿中心区主次干道间隔500800米分布公交站点;结合地面公共停车场布局出租车站,与地铁站有方便的交通联 系。区内引入24条环保型公交线路。5. 步行系统规划中心区核心地段建立三层立体步行系统,即地面、空中、地下,以实现中心区黄金地段资源利用集约化,并做到联系便捷,各行其道,整体有序。6. 静态交通组织与中心区不同区块的功能内容和动态交通特点相适应,采用合适的停车配置方案。停车场库以安全便利为原则进行布局,服务半径不大于1

12、50米,间距不大于300米,结合中心区环境规划和公共设施的性质规模统筹安排和布置。 规划的空间景观系统包含二大轴线空间: (1) 城市主轴:该轴线与基地中央通过的南北向大道重合。南面为大片水面构成的南入口广场,将南面山林的自然信息导入;北面为铺地与几何型绿化构成的北入口广场,将北面大学的人文信息导入。自然、人文信息流在中央核心广场交汇。(2) 城市副轴:由两条东西向轴线组成,为东西两翼分布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带状绿地空间。副轴为外来信息,大学城内部信息和自然景观信息交汇、撞击的信息交换带。大量的建筑灰空间与绿地景观互相渗透。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方面包括(1) 广场空间:广场空间串联在城市主轴线之上,

13、在中心广场上形成高潮。中心教育广场表达了城市中心区的主题。广场四周以平台围合,通过放射性的步行天桥系统将四面八方的人流汇集于此。一个大型平台跨过城市道路后以坡道形式伸入中心广场,在实现人车分流的同时创造了平台上下空间既分又合的丰富空间形式,为中心广场增添了活力。在中心教育广场南、北各有一个入口过渡性广场。南广场主题为自然广场,外来人流经过水面洗涤去俗尘,进入 “象牙塔之城”。北广场主题为人文广场,沟通北侧大学。(2) 街道空间北部的商业、文化娱乐功能都以街道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天桥、长廊组成的丰富空间尺度宜人,并穿插有若干空间节点。商业和文化娱乐相隔一条街道,这条车道在晚间禁止车行。商业与文化娱

14、乐功能相互混杂,相互刺激活力。街道两侧景观以人的运动速度为标准设置。(3) 大型公共绿地景观大学城中心区的绿化主题应合乎年轻人的审美情趣:譬如洗炼的线条,简洁的块面组合,开阔的视野与动感的构图。东西两翼的公共绿地的构图母题为“条形码”隐喻了数码时代的图案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精神符号。本规划提出了“生态圈”的生态城市设计观念,对利用风、土壤、水及种植等自然因素提供多种可能性,整个计划以南京地域气候特征和采用目前可行的适宜性技术为依据。中心区绿地系统由绿核、绿轴、指状绿地和绿化庭院、绿篱屏障组成。绿核即中心生态广场以绿地、水面和种植平台组成,共同构筑景观核心空间。绿色走廊为绿核向东西两翼和南北展开形成

15、的中心区的绿肺。在东南部,呈绿楔形的绿地将南面的绿地山丘景观引入中心区形成指状绿地。散布于各区中的绿化庭院以及沿中心区南边展开、阻挡了轻轨和城市道路的噪声与废气污染的绿篱屏障,一起保证了中心区的良好环境。整个绿地系统还由道路绿化和屋面绿化得到加强。规划将原有用地的灌溉渠部分保留,融合入了整体景观中,通过竖向设计,可将中心区的雨水收集,满足公共绿地的灌溉用水要求。 整个城市中心区根据南京地区“风玫瑰”进行形态调整,在东南方向布置了较低矮的住区,住区之间留有“绿楔”空间,将东南向的夏季盛行风引入城市。北部较高而紧凑的建筑,结合绿篱,阻挡寒冷的冬季盛行风。 建筑本身与绿化、水面交织,也采用多样化的节

16、能生态型设计。 本规划注重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是重要的空间资源,可以增加城市容量,是解决交通、环境等城市用地面积狭小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规划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交通功能包括地下车库,各种地下街道等交通设施,结合地面高架步行桥达到人车分流,并形成现代化的“停加乘”系统。规划同时利用中心区内广场、集中绿地作为地下空间大规模集散出入区域。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商业功能主要体现在地下综合体和地下商业街的建设上,并利用地下街把地面各种公共中心联系起来,使地上、地下形成有机整体。仙林中心区地下空间形态规划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完善有序的地下空间设施群。本规划的市政设施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