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45262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素材 语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 陋室铭一文极其精练,虽只有短短的81个字,却构思精巧,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后人推崇。然而众多参考书对刘禹锡通过本文想要表达的主旨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也对此怀着深厚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翻阅资料,深入思考,不揣冒昧写成此文,以求教于方家。一有教学参考书认为陋室铭一文表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思想。的确,从文本本身也可以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陋室没有名贵花木簇拥四周,只有一些普普通通的苔藓青草;没有高朋满座的喧哗显赫,只有两三知己在倾心交谈;没有豪华的室内摆设,只有素琴金经充斥其间。这一切确实够寒伧,但因为诗人“德馨”,所以他处之泰然,居其间不觉其逼

2、仄。并高吟孔子的“何陋之有”。他在思想境界上确实高人一筹,确有安贫乐道的倾向。但既然“德馨”是其安贫乐道的注脚,那我倒要追问:诗人的“德馨”从何而来?或有人推测他是隐士,像陶渊明一样,“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或许还推测他是清贫的人,故能安贫乐道。可是只要翻开他的履历,就会知道这些推测是多么的荒谬可笑。对“德馨”追本溯源的不确定性,使我越发感到这种说法不可信。另一种观点认为陋室铭一文表现了刘禹锡的孤芳自赏。确实,在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随心所欲地“调素琴,阅金经”;不与白丁交往,只与鸿儒谈笑风生;累了困了就看看窗外的美景调节调节。在陋室这个小天地里,诗人很少与外界接触,他

3、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但令人困惑的是:诗人流放巴楚间,曾对当地用民歌俚调写成的作品大加赞赏,并虚心向群众学习,创作了“竹枝词”,用它来描写农村健康的爱情,记录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应该说他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何以在陋室铭中诗人反而说“往来无白丁”,以致于被误认为是孤芳自赏呢?二以上两种观点皆由过分倚重文本所致,甚至断章取义,并不完全令人信服。怎样解读空白点,就成了笔者思考的重心。接下来笔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他的经历、个性、品质等方面作一番解读,试图找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提高对本文主旨的认知。众所周知,刘禹锡所在的中唐时代,已平息了安史之乱,但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而

4、且佛道二教盛行,导致农夫士女争相弃业以避役,使唐王朝的整体国力受到严重损害。作为一名激进的改革家,刘禹锡早年就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后来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诗人也遭长期贬谪,“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充满了愤懑和痛苦,但诗人并没有沉沦颓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见前诗)。诗人借助自然界的平凡事物暗示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渴望改良社会的伟大抱负。这种抱负少而有之,壮而受挫,老而弥坚,始终积淀在他的生命里。虽居陋室,物质生活条件匮乏,作者的心头还燃烧着巨大的激情。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德馨正是源于他的心忧社会、胸怀百姓。

5、他的内心时刻以拯救天下为己任,怎么可能身处陋室就安贫乐道、不问世事呢?刘禹锡曾与当朝权贵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在戏赠看 花诸君子中:“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人用桃树影射新得势的权贵,对他们进行无情的讽刺,结果再度遭到贬谪。但十多年以后诗人回到京师,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好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倔强不服输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慨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其的悠闲自在。但细细领会“丝竹”、“案牍”二词,都与官府有关。可见诗人逃避的是官场,不是有意疏远老百姓。

6、当时的官场黑暗透顶 ,在上者颐指气使,夜夜弦歌;在下者阿谀奉承,不务正业,正直的官员无端地遭受排挤。耿直的诗人早已厌倦了无聊的官场生活,早已看破了腐朽黑暗的官场内幕,显示了诗人的铮铮铁骨及与当朝权贵决裂的大无畏精神。在陋室中读书弹琴,与其说是孤芳自赏,倒不如说是远离污浊的官场更贴切些。三由以上认识,就会发现陋室铭写得异常隐晦曲折,决不是从文字表面就可以轻易看到。具体地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运用了潜台词,即“惟吾德馨”,故“陋室不陋”,同时又呼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就是说诗人认为自己的美德完全可以和龙相媲美。可以说刘禹锡对自己是很赞赏的。众所周知,龙是一种灵性动

7、物,它“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身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诗人渴望像矫健的龙一样,纳新吐故,改革弊端,做出非凡业绩。但由于改革的失败,诗人一直郁郁不得志。他转而去“阅金经”,即阅读用泥金抄写的佛经。这是个令人关注的现象。诗人绝不是接受佛教虚无思想,悲观厌世,自甘堕落,而是一种万般无奈的选择。他这样做只不过借助诵经文的幌子,把无处可诉的痛苦宣泄出去,求得内心的平衡。尽管诗人满心失望,但他最后把自己的陋室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提并论,又昭示了诗人见贤思齐,渴望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的情怀。诗人内心非常渴盼

8、出现一位 明君,使自己能在政治上得到重用,像诸葛孔明被刘备重用一样,从而扬名立身,建立不朽功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全文来看,尤其是诸葛孔明在中国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闲居隆中之时,自比管仲、乐毅,又关注天下形势,得出天下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后经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出山真心辅佐刘备建立汉蜀。诗人的人格是完美无缺的,生命力是顽强不屈的,尽管遭受种种苦难,但他从不退缩,而是在逆境中默默积蓄力量,奋勇向前,使生命力得到进一步的张扬。最后,百川归海,诗人蓄积的生命力得以爆发,一个昂扬的生命破纸而出,令人钦佩。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生命,尽管满怀屈辱痛苦,不得不委身在小小的陋室之中,但那颗桀骜不驯的心从没有绝望,更充满着期待。陋室铭是诗人从心底唱出的一首孤傲的生命之歌,歌声惨烈,又催人奋进。千余年后,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巨大魅力。(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20年4期,作者:徐学忠周建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