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40760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虽有嘉肴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它首先阐明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

2、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教师随笔【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难点: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两单【教学过程】 1、 导

3、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二、 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佳肴(yo) 自强(qing) 兑命(yu) 学学半(xio)三、 疏通文意,积累词语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4、。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 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5、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五、梳理归纳, 盘点提升几种文言现象:1古今异义虽有

6、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2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达标测试】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 ) (2)不知其旨也( ) (3)虽有至道(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 ) (6)然后能自反也( ) (7)然后自强也( ) (8)教学相长也( )(9)学学半(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古义:( ) 今义:(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

7、 今义:( )(3)虽有至道 古义:( ) 今义:( )(4)教然后知困 古义:( ) 今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翻译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翻译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翻译 (5)故曰:教学相长也。翻译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 4.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布置作业】掌握字词及译文,完成相关练习。【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共收集论文49篇,大多成文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由汉代哲学家戴圣选编成书。无论从理论的重

8、要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上说,这本礼记都远远超过由戴圣之兄戴德所选编的另一本称作大戴礼记的选集。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经”。礼记对包括冠礼、婚礼、燕射礼(交往礼)、丧礼、祭礼这五大礼作了全面的规范,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有“礼”可循。除了“礼”,文集还收集了多篇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文献。礼运篇中提出的“天下为公”、“大同”和“小康”的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社会理想;乐记是一篇美学论文,对艺术理论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这两篇还分别从历史演变和从人性的角度说明“礼”的起源这一理论问题。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最富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文献,它提出了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的社会伦理和人生修养理论。宋代哲学家朱熹将这两篇文章抽取出来作为单行本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性教材。礼记在重视“礼”与“乐”的同时,还重视“学”。礼记中的学记是文化史上最早的专题教育论文,学记介绍了古代学校和考试制度,讨论了学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化民成俗”(见所附原文)。礼记一书记载了大量的有关先秦的典章、礼制、文物以及儒家的治国理想,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伦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