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amp#183;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

上传人:爺*** 文档编号:126002463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江红&amp#183;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满江红&amp#183;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满江红&amp#183;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满江红&amp#183;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满江红&amp#183;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江红&amp#183;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满江红小住京华初中语文教案 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成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仿效学作。鉴湖女侠的这首满江红,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满江红。 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父亲就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钧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

2、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就是此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而远走高飞,踏上自费留学日本的道路。秋瑾在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步骤二:诵读课文,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步骤三:

3、分析探究,理解内容 1.内容分析。 明确: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际上活得“奴仆不如”,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这八年的辛酸坎坷。“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凌云壮志,“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然真诚恳切地待人,但仍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

4、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2.明确主旨。 明确: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的心情和即使有所顾虑,也要坚定地摆脱世俗,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表达了秋瑾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和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师小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一方面写出自己虽挣脱家庭束缚,但又怕知音难觅的担忧;另一方面表现了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要摆脱世俗,坚定地走向革命路。 课后反思 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品味、鉴赏,要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享受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对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我进行了补充,这无疑对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帮助。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