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5987210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 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北朝民歌。 师:乐府诗歌是自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 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 乐府诗是

2、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 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

3、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师: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孔雀东南飞。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从表

4、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明确: (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5、 告母 徇情 合葬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 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

6、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用了什么手法?

7、生: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 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

8、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富有、有权势。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

9、的郡守感兴趣吗?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10、。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

11、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尾声 。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

12、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主要情节 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 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13、。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

1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

15、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人物性格分析 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