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259489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1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届高二文科历史10月8日单元测试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FJC0PPFGxt/uQn0= 2013 级文科班历史单元检测一 卷 一 一、单项选择题: (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2. 梁 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

2、明,进行教育改革 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4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 5“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主张这一观点的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6、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学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 有学者认

3、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8.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 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 FJC0PPFGxt/u

4、Qn0= 10.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11.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 “天理 ”主要指的是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 ”理论 12. 在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日:“ 地势觅南北,水流有西

5、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13.张载曾 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在异族强权面前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 的浩然正气;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上述现象反映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何种影响 A.礼治秩序的重建 B.“内圣”经世路线的高扬 C.理想人格的建树 D. 传统宗法观念的渗透 14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

6、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16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7. 以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有 荀子 庄子 张载 王夫之 A、 B、 C、 D、 18. 18 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

7、不能体现此思想的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为政以德 D君权神授 19下列思想的出现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FJC0PPFGxt/uQn0= “知行合一” “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 A B C D 20. 有学 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21.右 图是明代宋应

8、星所著天工 开物中的 “ 斩竹漂塘 ” 、 “ 荡料入 帘 ”插图 ,关于这项 古代中国重要发明 的 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使纸张原料易得,造价低廉 B.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欧洲向近代 社会转型 C. 是东汉时期发明的 D.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22下列 “考 ”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23.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 诗经 D. 楚辞 24.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

9、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25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FJC0PPFGxt/uQn0= 卷 二 班级: 姓名: 考号: 二、材料解析题(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30 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

10、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 “ 显学 ”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以汉代儒学为例,指出儒家学说“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 ” “二重性”的表现。( 8 分) 材料二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钱穆 (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士人政府”形成的

11、条件有哪些?( 5 分) 材料三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以理杀人”“死于理”?( 6 分) FJC0PPFGxt/uQn0= 材料四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 4) 材料 四 能否 体现材料一中儒学“一手伸向未来”的属性?请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你的理由。( 10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21 分) 材料一 科技

12、发展变化示意图 (1)观察上图,指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请从中国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9分 ) FJC0PPFGxt/uQn0=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 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2) 根 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6 分 ) 材料三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

13、“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 19 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 20 世纪 20 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 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 15 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 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 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 3) 根据材料 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 的意义。(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