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5943157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控制学习纲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12题目:安全行为准则一、不安全行为分析1、人的行为模型需要:由于人体内部及外部刺激产生的期盼反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物质的。 可能:主观具备的为实现需要而驾驭主客观条件的能力,主客观条件有。是否有安全操作规章可循,自己的技术能力,物质工具条件,是否做过危险分析,是否有安全作业施工设计等。 权衡:将需要与可能进行比较,分析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差错,制定出克服困难的方案。 评估:对行为后果价值及成功的概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选择:选择行为方式、技术路线、创造行为条件、技术(物质及环境条件)。 试探:试探性的心理准备、准备随时修改或停止行为。 经验:经过几次试探之后取得一定

2、的成功经验(正反馈)或失败的经验(负反馈)。 强化:行为中不断得正反馈,因此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达到成功,证明行为正确。 调整:当出现负债时,不断调整行为方式,变负反馈为正馈,也将得到成功。 失误:在不断负反馈(如轻伤或险情)的状况下坚持冒险,最终导致重大失误(事故) 2、事故模型 事故直接隐患-人体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方面的缺陷,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物指机与环境),即人与物之间没有做到安全匹配。 隐患后果:肇发事故;扩大灾害。事故肇发过程-单纯物的不安全状态肇发事故,如“汽车掉了轮子而翻车(不超载、不超速);锅炉不缺水超压的情况下爆炸等极为少见。当前机器可靠性安全性均较好,强度

3、设计安全系统较完善,安全系数较大,机具自身达到肇事极限的可能性很少,肇发事故的概率很低,一般不到事故总数的10。 -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的事故(包括单纯是人不安全行为肇发事故及不安全行为引发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90。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触发条件,造成机具或环境中的能量失控,肇发事故,产生损害。事故损失的大小还取决事故减灾管理的水平,而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对人的减灾行为管理,所以对人的安全行为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关键。 3、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从安全工程研究的角度讲,安全的领域就是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事故造成的损失。一是研究在事故发生之前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的技术;二是研究事故过程中最大限度

4、的减少事故损失的技术。 不安全行为也包括两个函义,一是指易于肇发事故的行为,二是指在事故过程中扩大事故损失的行为。 从行为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行为是人们在大量生产实践中,从事故发生和损失扩大的教训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为规律,并用这种认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安全纪律,随着人们对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事故规律的不断研究,将不断完善这种认识,并不断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安全纪律。 所以说安全行为是个相对概念,是指肇发事故概率很低和使事故损失很低的行为特征,反之则为不安全行为。 再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同样一种行为(如酒后),在某种环境中(如休息)就是安全行为,在另一种环境中(如开车)就是不安全行为

5、。按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行为者能力低于系统对行为者能力要求时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行为的功能没有满足系统对行为者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则是相对于行为环境对行为者要求而言的一个相对的概念。 从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根源讲可分为:有意识不安全行为(违章)、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失误)两大类。 4、有意识不安全行为分析 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人的行为的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具有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行为者为追求行为后果价值对行为的性质及行为风险具有一定认识的思想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也就是说有意

6、识不安全行为是在有意识的冒险动机支配之下产生的行为。 生产作业中人的行为动机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一是行为者对行为后果价值的追求强度;二是行为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估计。两者综合比较的结果称为行为风险估量;三是个人及群体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及群体(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强度,这两个方面对行为动机的作用力称为安全文化强度,它的强弱将有力的影响人的是不安全行为动机。显然安全文化强度是行为风险估量的校正系数。 综上分析可看出,有意不安全行为动机是两个方面原因共同结构的产物: 一是对行为后果价值过分追求的动力和对自己行为能力的盲目自信,造成行为风险估量的错误;二是由于个人安全文化素质较低(即行为者

7、缺乏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再加之企业没有建设起较强的安全文化氛围(即企业群体缺乏对不安全行为的约束力),使之行为者的不安全行为动机不能得到有力的较正。 5、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分析 无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行为者在行为时不知道行为的危险性;或者没有掌握该项作业的安全技术,不能正确的进行安全操作;或者行为者由于外界的干扰而采用错误的违章违纪作业;或者由于行为者出现生理及心理的偶然波动破坏了其正常行为的能力而出现危险性操作等,按产生失误的根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随机失误,另一种是系统失误。按产生失误的类别可分为: 决策失误-规划、计划、设计、规则、制度失误; 评价失误-检查、分析、判断、归纳失误;程序

8、失误-工艺、方法等失误;作业失误-个体操作失误 随机失误是指行为者具有安全行为能力,但是由于外界的干扰(如违章指挥等),或行为者自身出现的生理心理状况恶化(例如:疾病、疲劳、情绪波动等),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在出现生理及心理状况恶化状态下作业,多数是行为者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又没有恰当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这显然是行为者个人的责任,如果生产管理者已经掌握了行为者的状态而未给予适当的调节,甚至坚持进行较危险的操作,则属于管理失职,也可以归为违章指挥的范围。 减少随机失误的方法:(1)控制生理心理波动,控制违章指挥。 (2)控制疲劳机理及其控制 系统失误是指人本身不具备安全行为能力,或是人机界面不与

9、人安全匹配发生的失误。有两种:第一种是人机界面设计不当,不能与人的生理心理条件匹配,使员工不达系统的要求,创了必然失误的作业条件,属于人和工程设计问题;一是机不宜人导致人的失误(人机界面上机与人不匹配)表现有:(1)速度过快,频率过高;(2)超出人的认知能力;(3)触觉编码不当;(4)视觉编码不当;(5)噪音掩蔽信号 二是人不适机导致失误(人机界面上人与机不匹配)表现有:(1)身材不合系统要求,或体力不合要求;(2)反应能力低,如日本对九个月无事故司机的统计,反应时为0.5秒;多事故司机,反应时为0.8秒;(3)操作准确度性低,如:酗酒者准确度明显下降;(4)视觉能力、色盲、立体视觉分辨力等不

10、符合系统要求 ;(5)心理稳定性、耐受性不符合系统要求;第二种是行为者不具备从事该项作业的安全行为能力,或者不知道该项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或者只知道些安全作业条文,而不具备安全操作技术,因此在作业中,凭借自己想象的方法蛮干。也就是说作业者本身就具有必然失误的条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用人不当,或者没有对行为者进行认真的培养和严格安全能力考核,显然出现这种情况是属于违章指挥的结果。 6、危害因素的辨识和风险评价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都应该对生产活动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辩识,并在危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进而对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行整体策划。什

11、么是危害因素呢?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物质是以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能量存在的,人类制造的物质能量的正常有序的释放将给人类带来益处。如电能,可以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照明、各种电器设备的使用等等;如机械能,可以说所有的机械设备都与它有关;如化学能,大部分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它。而因可以说物质的能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象衣帛谷粟一样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会出现物质能量的意外释放和有害物质的存在。这里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指的就是“危害”,定义中所指出的“状态”,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

12、全状态和管理方面的缺陷。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方面的一些缺陷而造成物质能量的意外释放,导致事故的发生。我们在各种物质条件和科技能力的保障下,应把管理控制能源放在控制措施的第一环节,如煤矿瓦斯突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但如果我们采用将瓦斯在矿井内收集并有序排出,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还可以使瓦斯变成有用的能源。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雄厚的技术支持。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暂时还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把视点放在控制“状态”上,即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方面的缺陷”。有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在工业企业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中,80%左右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直

13、接的关系。由于社会的、家庭的、观念的、心理的、文化的、经济的、作业环境的、企业管理的等等原因,造成操作者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安全的行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1、精神不集中。无论从事何种生产或工作,精神或注意力集中是安全生产的首要前提,尤其诸如驾驭员、塔吊司机、机床操作工、运行值班工等要害作业的工种,更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才可能在生产中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很多相关的行业对相关作业制定出严格的要求。如驾驭员,在行车时不得与他人聊天、不得打手机,运行值班工不得在工作时看报纸、从事与运行无关的事等。但由于在客观上存在着可能转移人们注意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往往在一瞬间将操作人员的注意力调到另外

14、一个方面,由于注意力的转移造成局面的失控,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2、麻痹大意。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或是在比较容易掌握的熟练工种工作,会使员工熟能生巧,运作自如,这样当然对提高生产效率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即麻痹大意。相当多的工种都是经过几个月或几天的培训,便可以十分娴熟的掌握一种操作,因而在员工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该工作之后,可能在几百次、几千次、甚至上万次的重复一个动作,都不会存在丝毫的差错,这样久而久之,就可能在操作人员的思想上产生这样一种概念,“没问题了”。如建筑业的脚手架工,有个别的年纪较轻、身体灵活、动作敏捷的员工,在做过几个工程的脚手架装拆之后,便以为自己完全可以放心

15、大胆的作业了,有时图一时省事,应该绑扎安全带而不进行绑扎,也可能多次不绑扎安全带不会立即出事故,便以为凭自己的技术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工作,便把安全规定放到脑后,这样可能在一次工作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造成高处坠落的事故。3、好奇乱动。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员工走进工厂的大门,对现代化企业的设备、设施、装置、材料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除此以外还有的员工由于性格、心理状态的影响,对企业千姿百态的设备、设施、材料和装置也会产生很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这些员工没有进行非常系统的、全面的、规范的安全教育,不将有关的安全知识和可能对人产生伤害的情况进行宣传和教育,就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有

16、的后果会非常严重。例如有的员工用手触摸强酸强碱;不懂得电老虎的厉害,用手接触高压电气设备;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装物器皿盛装食物;在高速运转的皮带运输机上蹿上跳下等等。4、不佩戴或不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有的员工在作业时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不方便,例如夏天戴安全帽、穿防砸皮鞋会感觉很热而摘掉安全帽、穿起不到防砸作用的鞋;车工在操作时嫌戴眼镜麻烦而摘掉眼镜;在噪声很大的房间戴耳塞会使耳朵感觉不舒适而摘掉耳塞,另外也存在企业没有按要求发给操作者劳动保护用品的情况。不正确佩戴劳动保护用品是指不按照有关的要求将劳动用品佩戴好,而使劳动保护用品起不到作用或作用不充分。如戴安全帽不将帽子的绳套套在额下;穿防护鞋不系鞋带、带活性碳口罩不将活性碳滤网放入等。5、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