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初中生物八上《2第2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 (4)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25941221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初中生物八上《2第2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 (4)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济南初中生物八上《2第2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初中生物八上《2第2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 (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

2、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3.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参考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说活动解析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

4、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

5、化来的。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讨论与交流。带着问题阅读P57内容。观察4.2-15,4.2-16蛙的生殖和发育。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思考、讨论、交流。讨论与交流。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观察思考P58。并思考、讨论、交流。任选其中一个问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评价与点拨。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1、青蛙都能鸣叫吗?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评价、释疑、小结、拓展。评价、小结。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点拨指导,得出结论简要介绍、拓展。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