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初中生物七下《3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word教案 (1)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25927458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初中生物七下《3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word教案 (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济南初中生物七下《3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word教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初中生物七下《3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word教案 (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物质运输的途径(1)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重点、难点)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重点)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物质交换过程。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2、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前几天我们班的李萍同学(列举班上真实的病例说明)感冒引发了扁桃体炎,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轻了。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观看输液图片,思考问题:血液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探究层层推进(25分钟)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

3、2. 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3. 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过渡:静脉的血液流回心房,心室里的血液流出心脏,我想问大家:心脏里的血液从哪里来的,又流向哪里去?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血液在人体里是怎样循环的。展示课件:血液循环的视频教师阐述: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知识点一:体循环(目标1,2)(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1.体循环的起始点:(体循环开始)主动脉身体毛细血管网上腔静脉右心房各级静脉各级动脉下腔静脉左心室

4、(体循环止)组织细胞氧和养料二氧化碳、废物氧和养料二氧化碳、废物身体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起点是 ,终点是 。2.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_右心房。3.体循环的气体交换:分析血液体循环后,有什么变化?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在体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教师点拨:如何判断动脉与静脉?如何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体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动脉与静脉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血流方向:血液 “离心”是动脉,“回心”是静脉;静脉血与动脉血区分的方法是含氧量的多少: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4.体循环的意义:通过体循

5、环给组织细胞带来了充足的氧和养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是体循环的意义。知识点二、肺循环(目标1,2)(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1肺循环的起始点:起点是_,终点是_。2.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_肺部的毛细血管_左心房右心室左心房 肺泡氧气二氧化碳肺动脉肺静脉肺循环肺部毛细血管3肺循环的气体交换:通过肺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肺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 教师点拨: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4. 肺循环的意义: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

6、,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这是肺循环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并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2)体循环和肺循环在什么地方汇合?(3)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三: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目标1,2)绘图表示: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上,用红笔标注流动的动脉血,用蓝笔标注流动的静脉血,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师总结:血液循环的意义(目标3)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运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所以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

7、成的,这也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了解心脏的作用和血液循环的概念。了解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然后完成探究报告:1.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为右心房。2. 体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3.当血液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会发生变化: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理解体循环的意义1.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为左心房。2. 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3.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会发生变化: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理解肺循环的意义回答并理解循环的规律。(1)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8、。(2)心脏(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理念,先让学生自主总结,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总结的技巧和能力。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利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素养。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通过学生对

9、本节课知识整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游戏,能够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首尾呼应 深化提高8分钟 首尾呼应 深化提高上课的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李萍同学扁桃体发炎进行静脉注射,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由手部到达病灶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的又对又快?如果是吃药,药物的旅程又是怎样的呢?1.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降低学习的难度。2描述出药物的旅程。能力提升:将知识点回顾总结,结合课本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并落实。有可以拓宽思路,通过总结知识点使学生具有分析,归纳问题

10、的能力。当堂达标约10分钟1. (目标1)肺循环的起点和体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A.右心室 右心房 B.左心室 左心房C.右心室 左心房 D.左心室 右心房2. (目标2)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心脏C.肺部的毛细血管 D.肝脏3(目标2,3)下面有关对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脉就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的血管B.动脉血就是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C.静脉就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D.静脉血就是含氧和养料少的血4(目标2)下列各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 )。A.主动脉和肺静脉 B.肺动脉和肺静脉C.

11、主动脉和肺动脉 D.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5(目标2)与人体心脏四腔直接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静脉血管是(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上下腔静脉6、(目标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7. (目标1)右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1)血液由_经过_后,由_血变成_血,再由_流回到_,完成肺循环。(2)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来实现,与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实现。(3)血液由_经过_给全身组织细胞供血,在_处进行气体交换,_血变为_血,由_流

12、回_完成体循环。(4)、之间的气体交换靠_来实现。绝大部分氧在血液内以_的形式由_运输。当堂达标独立完成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与答题速度。 尽量做到当堂完成,当堂面批,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着“打点滴”展开,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但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利用图片,还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再通过角色扮演的小游戏巩固血液循环途径,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血液循环的途径从总体把握,探寻循环途径规律,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