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5927027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 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上来华生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不是产品经济,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指引我们把经济体制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 本文拟就转轨中的若干问题谈点初步认识。 一、搞活经济的标志和途径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搞活经济。 搞活经济常常被理解为一个微观范畴。 其实,此时此地经济的活跃,不能以彼时彼地经济的损失为条件,微观经济的搞活不能以宏观经济效益的降低为代价。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搞活经济是一个整体观念。 经济搞活的标志应该是我们整个的经济运行机制自动地趋向时间节约,达到一

2、切经济资源充分而合理的运用。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达到或接近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是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让一切企业都无例外地接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尺度的检验,择优发展。 我们过去几十年受“商品外壳”论的影响,实质上搞供给制经济。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名义上有商品、货币和企业的经济核算,实际上是企业盈利多者多交,少者少交,亏则补贴,是让企业的商品按个别价值实现(我们军工产品长期以来就是按工厂个别成本加5%成本利润率计价的),以致大量生产同样规格和质量产品的企业,单位成本相差成倍、几倍,但彼此相安无事,都以大体相同的速度平行发展。 这种在商品生产中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长期熟视无睹,习以

3、为常。 在这种实质上的供给制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如价格信号的准确性、灵敏性,也就只能具有比较次要的含义和地位。 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就根本谈不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现在人们比较注意的是打破个人消费品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打破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平均主义,端掉“大锅饭”。 如果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了,即使现有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变,只是改变一下资源配置,就会使宏观经济效益有成倍的提高。 当然,实现商品生产的这一起码的要求将意味着我们在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组织领导方式上实行两个根本转变其一,废止对企业下达众多指令、审定

4、基数、考核增长率的行政领导方式。 实践表明,我们长期习用的基数增长考核法,无论是环比还是定比,都无法避免“鞭打快牛”赏罚不明的弊病。 一方面助长了部分地方和企业的领导人为一时一地的产值或利润的增长而不惜抱残守旧,几十年一贯制,不顾整体利益和生产的长远需要。 一方面又怂恿了另外一些人瞒产瞒利,甚至有时人为地限制生产能力,闲置生产设备,延滞经营活动和资金周转。 产生这类现象的根源在于基数增长考核法在本质上是行政的而不是经济的方法。 它是以现状为依据,以增长为尺度,进行纵比(即与自己的过去比),而排斥横比。 因而它所奖励并刺激增殖的,未必是国内同行业中先进的企业;它所惩罚而限制发展的,未必是同行业中

5、的落后企业。 这和商品生产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在商品生产中,同行业的横比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凡行业中的先进企业和一切锐意进取开拓新产品、新产业(只要是符合或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企业,就资信卓著,迅速发展;而行业中的落后企业和那些以不变应万变的企业,除奋发图强,只有关停并转一途。 价值规律如一道无声的命令,时刻在鞭策各类企业前进、创新。 由于每一个企业都趋向于更经济节省地进行自己的生产、经营,确定自己的最优布点和规模,发展自己的对外经济联系,就能够最有力地抵制各种行政干预和强制,推动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 没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独立经济地位和价值规律的宏观调节作用,无论把企业在条块关系中怎样摆,

6、发明多么好的经济组织形式和传导机制,实行起来就会蜕化,经济组织行政化、行政机构官僚化的倾向总是难以避免。 其二,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坚决铲除各种形式的地区或部门的割据。 一部经济发展史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论在时间序列上,还是在区域分布上,都有明显的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而任何形式的割据,必然造成生产力受压迫型的水平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区域之间的商品资金流动,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前述基数增长考核和收益分配,以及相应的定价制度,严重地削弱直至取消了先进地区和企业的经济优势和竞争能力,因而使商品、资金流动的经济合理性打了很大的折扣。 多少年来,我们一再力图缩小、拉平先进和落后地区的差

7、距,把大量的资金投入那些所获无几甚至赔本的地区和企业,由于违反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使先进地区企业被拖垮拖累,伤了元气,而落后地区企业也没有改变面貌。 我们既然可以让一部分劳动者先富裕起来,更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和企业先富裕起来,这是价值尺度统一性和生产力波浪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否则,我们就很难避免在低水平上的重复试制、重复生产、重复引进、良莠齐长和各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 有些地方实际上已经在重复这类错误,只是他们打着“翻番”、“搞活”、“开发”的旗号而已。 要改变这类现象,不可能由中央部门去规定谁可以在何时何地发展何种产品,谁又不可以,而只能实行同行业竞争的原则,在商品生

8、产中自动地择优、归类、合并和淘汰。 当然,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生产条件差异很大,这些差异有复杂的自然的、社会历史的原因,对一些地区,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和特殊政策,但任何个别措施都不能成为否定商品生产一般原则的借口。 在历史上,美国经济曾经经历过先东后西、西再促东的区域发展过程。 西欧的一大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克服重重矛盾和困难,组织“共同市场”,以发展壮大经济。 在我国这样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纵有一千条、一万条特殊理由,究竟有什么障碍能阻止我们按照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式去组织经济呢?当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尺度,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企业将失去竞争能力,有的将被合并,更多的必须确实依据

9、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特点和优势,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而先进地区和企业,将会有一个在本地区和跨区域的迅猛发展。 这正符合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要求,从而能使我国经济,包括落后地区的经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彻底改观。 利改税之所以被称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方向性的步骤,不仅在于它以法的形式从经济上确立了企业的相对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增加了企业的动力、压力和活力(这是其它改革措施如利润包干等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的),而且在于它为企业确立了在商品生产中平等竞争的一个基本的外部条件,并使企业与地方、部门的经济利益脱钩,从而为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开拓了坦途(这是其它改革办法难以做到的)。 当然,要真正做

10、到这一点,还需要计划、价格、物资等各方面改革的相应配合。 仅就利改税第二步而言,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还没有开征资金税,同时大中企业保留了一户一率的调节税,因而税制改革要完成它的使命,还要进一步深入。 从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趋势来看,随着价格的逐步放活,作为价内税的产品税的消极作用将逐步突出,特别是由于它对于资源的人为再分配造成价格形式扭曲的基本弱点,它可能逐步消亡为少数产品的特别消费税,从而最终形成以资金税、资源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税收体制。 二、把握整个经济链条的必要环节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搞活经济,国家如何对经济进行宏观控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要

11、做到对经济进行宏观控制,必须对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客观运行条件和发展趋势进行缤密研究。 否则,把握整个经济的决定性环节是不可能的。 这里提出几个初步考虑的问题。 (一)科学的宏观决策程序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向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组织经济的职能。 重要的经济政策的取废,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其它项目的决策,往往影响、制约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决定国家主要财力和生产资源的使用方向与效果。 经济相对集中管理的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的失误往往使整个经济陷入被动和困境。 我们历史上有过几次这样的惨痛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基本

12、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由于公有制主导下的人民经济利益的根本一致性,提供了统一计划、合理配置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首先取决于计划经济在宏观决策上的正确性。 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地方、企业权力的扩大,会分担一部分决策风险,增加一些回旋余地,但不可能代替也没有削弱宏观决策的重要地位。 有无科学的宏观决策程序以及相应完善的责任制,实际上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生产力作用如何的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是不能绕过去的。 (二)财政、信贷是宏观控制的两个主要杠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财政、信贷只看作一种后勤保证工作;其实,即使对旧体制而言,这种评价也有很大疏忽。 随着商品

13、生产的发展,实物控制指标向价值控制指标的过渡,财政、信贷的稳定不仅已经成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经济保障,而且它们本身将是宏观控制的主要手段。 财政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财政收支体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决定了经济资源的配置轮廓和最有弹性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运动轨迹,除总量以外,财政在经济活动的调节、经济利益的分割和协调等所谓宏观调节的微观化方面,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这里还要特别谈一下信贷金融。 信贷金融在传统模式中处于极为次要的位置,但实际上由于信贷平衡表总揽了财政收支与外汇收支,信贷平衡是国民经济价值总量平衡的综合反映和最后一道防线。 银根的松紧,直接制约价格总水平的走向和经济的收缩

14、或扩张。 信贷平衡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当财政预算或实际的支出超过收入时,财政的帐簿必然会出现明显的赤字。 但由于整个银行系统信贷业务的技术规定性,无论中央银行按照多大的规模扩张信贷,信贷资金的运用与却永远是平衡的。 应当指出,信贷一旦失衡的隐蔽性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 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信贷、货币在旧体制中只是充当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却在多次的经济折腾中吃足了发票子搞建设的苦头。 目前信贷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要研究和掌握信贷的适度规模,并在指标管理转化为差额管理以后,摸索出一套中央银行灵活、有效地操作信贷扩张规模的方法。 同时要把专业银行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办成真正的经济组织,彻底改变银行自

15、主权很小,各种“首长指令”、“戴帽下达”的贷款太多,融资形式和手段太少,利率过死等现象,随着信贷金融恢复其在宏观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国家信贷计划应该和国民经济计划、国家预算一道,列为人大和它的常委会的审议议题。 (三)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投资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比较多。 一种观点认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权应该全部给国家。 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主要给国家,但企业也要有一部分。 近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要以开放股票、证券等资金市场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权基本上给企业,资金融通由市场调节。 最后这种观点恐怕值得推敲,因为它实际上是完全市场调节的模式。 应当看到,在国家放弃对繁琐的实物指标管理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后,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也有能力对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既是国家进行宏观控制的主要内容和强有力手段,也是计划经济的主要标志之一。 按照控制论分层决策的理论,决策权的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