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907889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政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辅导教师:陈永高(联系电话:79240662 79928187 电子邮件: )网上查询:(教学辅导) 第一次一、名词解释1、答: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规则。2、答: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答: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4、答: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二、单项选择1、C 2、D 3、A 4、C 5、D

2、三、多项选择1、A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四、简要回答1、答: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2、答:(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3、答:(1)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2)各系统各有分工,互相独立,又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3)信息系统的职责是:第一,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

3、贮存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分的情报信息资料;第二,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第三,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智囊系统的职责是:第一,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二,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第三,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决策系统的职责是:第一,界定政策问题;第二,确定政策目标;第三,设计政策方案;第四、选择政策方案。监控系统的职责是:第一,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第二,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

4、第三,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4、答:(1)反馈原则(分正反馈,反反馈两种);(2)动态原则;(3)整体原则。五、论述题1、答题要点:(参见教材P41)(1)提升政策主体能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影响公共管理的进程;(2)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地以下方面:一是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二是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三是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3)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4)“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5)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2、

5、答题要点:(参见教材P90)(1)目标具体明确;(2)目标有效协调;(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4)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第二次一、名词解释1、答: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策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就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主要涉及到政策过程中按既定目标实现政策输出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政策输出导致所希望的结果产生的能力。2、答: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到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3、答:主要用于

6、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4、答: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了军事策略问题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业闸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二、单项选择1、A 2、C 3、C 4、C 5、A三、多项选择1、ABCDE 2、CD 3、BD 4、AD 5、ABCD四、简要回答1、答:社会

7、上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相互统一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两个方面。公共政策也是在基于对社会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有其特定的实施对象与范围。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第二阶段:偶然失效;第三阶段:耗损失效。这三阶段政策失效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是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称为“浴盆模型”。2、答:(1)从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如下:一是抵触型;二是僵化型;三是滞后型;四是折扣型;五是结构型。(2)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的态度有:

8、其一,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其二,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其三,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3、答:(1)公共政策评价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4、答:(1)两者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2)渐

9、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变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3)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是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件;(4)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许多时候需要“当断则断”;渐进思维同样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就不太适应了,因为这样会失去许多机会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

10、案,有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五、论述题1、答题要点:(参见教材P153)公共政策评价是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实践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党和政府从一开始就遵循人民公仆的原则,注意政策的正确性与民主性,不断推进公共政策评价工作的发展,但是,公共政策评价工作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在现实中某些公共政策部门也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但评价的目的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其动机也是不妥当的,主要表现如下:(1)以研究取代服务;(2)以好恶取代科学;(3)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4)以形式取代实质;(5)人为制造信息障碍;(6)人才、经费的缺乏。2、答题要点:(参见教材P176)优势:(1)可以保证理

11、论与知识的完整性;(2)可以让不同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3)可以避免个人决断中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缺陷:(1)认为集体思维一定正确,做出的决定必定无懈可击;(2)集体面对的决策前提是既定的,个人不必要对它进行重新考虑;(3)集体内的成员都是公正的,集体具有一贯的道德水准;(4)与本集体相对立的一方总是软弱的,无道德的;(5)每一个集体成员要对集体忠诚,不能有不同见解;(6)凡是出现偏离集体共识的见解,必须加以抵制;(7)每个成员都要保卫集体,反对不同意见。 第三次一、名词解释1、答: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

12、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2、答:系统分析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具体说来,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有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3、答:指削弱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4、答:以公共性

13、为特征,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一般来说,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对公共利益与个人道德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和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上,其核心和精髓是:如何确定公共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二、单项选择题1、C 2、D 3、B 4、A 5、三、多项选择题1、AD 2、ADE 3、ABCD 4、AC 5、ABDE四、简要回答1、答:(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2、答:(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14、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训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3、答:(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含公共政策的主体角度,客体角度,中立研究角度。4、答:(1)对公共机构自利性的克服与自我约束;(2)对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强调;(3)对公共参与的推崇;(4)对开放观念的认同。五、论述题1、答题要点:(参见教材224-226)(

15、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化观念;(4)民主化观念;(5)法制化观念;(6)创新超前观念。2、答题要点:(参见教材P284-286)(1)公共政策的程序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第四次 答题思路提示:(1)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实际;(2)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政策;(3)要用相关理论作支撑和分析;(4)要言之有理,结构合理;(5)要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选题方向提示:如燃油税政策分析,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案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与调整,国家房屋价格政策的历经变化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