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590019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历史教师如何加工课本、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 总之,在新 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依据有:1. 依据课标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需要历史教师钻研的有: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 思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 标准、

2、 实 施建议等。2. 依托教材尽量发掘教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各部分的作用。3. 了解学情 包括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类型有:课内整合 、单元内整合、 单元间整合、 学科 间的整合等。依据张威与朱培老师所讲的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中的这些基本观点,我对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课做了如下设计:第 13 课 红军不怕长征难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3、因此,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长 征无论在本单元还 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是很陌生的,他 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4、、“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心思量。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 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 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红军长征的路线、遵 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

5、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 图,培养学生 读图,填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 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重难点突破1、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因为遵义会议不仅奠定了长征的胜利,而且改变了中国的革命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路线讲述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主要过程。2、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6、点。 因为学生在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上存在困难。 3、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让学生阅读教材、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 征路线简易图。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2)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 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3)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一转 折,才使得 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

7、面。从而解决难点问题。五、教法与学法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3)比较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得出结论。(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 发生的历史事件。(5)分析法: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 审视历史。六、教学过程(一)展示预习资料让学生展示

8、课前收集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故事、歌曲等相关 资料。(二)新课导入组织简短的“ 长征诗词朗诵 ”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各组代表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长征诗词。教师 激情点评,把学生 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 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以诗证史” 与语文学科整合】(三)新课探究1、长征的原因出示五次“围 剿” 的力量对 比表:国民党军人数共产党军人数红军指 挥者战略战术 结果第一次 10 万 4 万第二次 20 万 5 万第三次 30 万 3 万第四次 50 万 7 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红军胜利学生看

9、表、分析,归纳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1934 年 10 月,中央 红军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2、长征初期的路线【时空观的形成与地理学科整合 】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此图, 阅读教材 P70 小字材料,提炼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在这个重要时刻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背景:会议 前红军所面 临怎样的

10、局面?内容:会议 召开的时间 、地点、解决了哪些 问题?影响:会议带 来了怎样 的结果?为什么说遵 义会议是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第五次100万8 万博古、李德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 倾” 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红军失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我特地要求学生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进行当堂记忆,并及 时抽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 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再进行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 认识到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

11、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端,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出现了转机,由于毛 泽东的正确领导, 红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最后胜利。4、长征的最后胜利长征路线:学生通过“红 色导游重走 长征路【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这一活动,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 选取一位同学作为红色导游,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在导游的带领下,完成填图 ,并逐一 标注出重要地点,最后形成完整的 红军长征路线:1934.10 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

12、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1935.10 会师陕北1936.10 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其一,长征结束的时间不是 1935 年,而是 1936 年 10 月;其二,三军会师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重要战役: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诗歌朗诵,来 记住红军长征途中渡 过的几条河流的先后顺序,并认识到这几次战斗的重要性。通过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三段视频,直观地再 现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 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而理解长征

13、精神。5、长征的意义:中国革命的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长征胜利了,它具有伟大的 历史意义。指 导学生分析 长征的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3)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长征的胜利,宣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毛主席 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 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将代代相传。6、长征精神永传:(1)长征精神: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诗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其中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句。根据学生回

14、答情况,概括出长征精神:坚定信念、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进。(2)新时期的“ 长征精神” :长征已经过去了 70 多年了,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通过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 新时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 长征精神”。(四)拓展提升:(1)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 长征精神”?(2)结合今年红色旅游线的开辟,请你设计一条“重走 长征路”的旅游线路,并对其中主要的景点作简要介绍。(3)欣赏文学作品: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并交流心得体会。(4)有条件的同学请老红军讲长征故事。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长征精神的体会。总之,课程改革后, 历史教材出现 跨度大、跳跃性强的特点,给学生留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教师必须将教材结构的各部分合理利用, 恰当地进行取、舍、增,进行整体设计,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教材整合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研究学情,丰富学科及其他知识,勇于创新实践等。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不能漫无边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材整合才是科学的、才是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