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589966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钱 道家所谓的 “身重于物”,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名”(功 名、权位)、 “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名缰利锁”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 “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潇洒走一回” 。 那么,如何摆正“名”、 “利”与 “身”的 关系呢?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人生问题。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物重于身” ,即认为三者之 中,名、利重于生命。持这种人生观的人,往往为了获取财利、权势而不顾伤害或牺牲自己的生命,把

2、财利、权势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争名于朝 (官场),争利于市( 市场)” ,自古至今,在社会上造成了多少“ 小人则以身殉( 牺牲)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的悲剧,整个 社会到处都充满着恐惧和忧愁,哪里还有潇洒可言! 道家针对世俗之人的这种“物重于身”的错误理念,在财利与权势的迷宫中,破天 荒地发现了人的“生命” 价值,提出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 身重于物” 的价值理念。认为“名”、 “利”与“身 ”三者相比, “身”(生命)比“名”、 “利” 更为重要。老子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有害于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珍

3、惜自己的生命。 老 子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意思是说,声名与生命哪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货,哪一个更重要?获得名 利与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追求声名(权势) ,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地收藏财货,必定招致更多财货的丧亡。 庄子从人的生命价值出发,亦明确地提出了“身贵于隶”的命题。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的命题,即认为人的生命最为可贵,切不可因身外的货财、名位而丧失了自我。 在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一则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着对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

4、 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焉。 ” 庄子肯定千金之礼为“重利” 、卿相之聘为“尊位”,然而他既看到了千金相位的价值,也看到了获取这重利尊位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考虑清楚而轻易接受了聘请,一旦遭遇政坛变故身受兵革刑戮就后悔莫及了。 老 百姓有句俗话:“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钱。 ”说得再明白不过。官做得越大欲望越大,结果纠缠在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的网络中不能自拔,趟的水越来越浑,自己得 到的越多,被各种势力利用牵制的程度越深,结果每天担心东窗事发寝食难安,最后还难免落得身败名裂一无

5、所有的下场。其实,道家的“身重于物”和儒家的“ 为 己之学” 颇有些共通之处,公仪休爱吃鱼,做了国相后却坚决不收别人送的鱼,是为了自己能不犯错误稳稳当当地做官,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吃一辈子鱼。说白了,人 家是懂得啥都没有身家性命重要。 膨胀的物欲会让人欠下更多的债 庄 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阐述“身重于物” 思想的代表作品。在这篇文章中,借用 15个寓言,反复论证以生命为贵、以名位利禄为轻的人生哲学,指出:“今世之 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主张“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韩、魏两国互相争夺土地,魏国贤人子华 子就对韩昭侯说:欲得天下,或废右手或废左手

6、,你愿意吗?韩昭侯表示不愿意。子华子说:“甚善!有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 ”由此可知, “身重于物” 思想是多么正确啊! 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血与火的残酷现实严重地践踏了人的生命价值。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道家学 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惊世骇俗之论,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换。在这里, 老子对人类初期文明弊病的揭露与剖析,是对人类初期文明负面作用的深刻反省。由物质文明而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而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 权力、贤名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争夺、盗窃、抢掠、杀害,以致出现了“重物轻身”

7、 的本末倒置现象。人们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而创造了物质文明,但是物质 文明反过来又成为损害人、妨碍人进步发展的异己力量;人类为了追求美名,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损害自己的身体,以致牺牲生命。 【编辑注评 】 庄 子看到了人的生命远比那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珍贵。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生存竞争不仅严重损害了个人的自由发展,也使整个人类为其外在的物所主宰。 人类逐渐地在物质的诱惑以及无止境地向大自然掠夺、索取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今天,生命物化已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生态问题、一 系列社会问题已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在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

8、会”提出的全球变暖的问题就是人类自己欠下的沉 重债务。庄子这一“身重于物” 的思想,冷静而理智地告诉人们,要抵制无限膨胀的物欲操纵,发现人自身生命的价值。科学技术不是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工具,而 是为人类造福,使全人类迈向进步、自由的阶梯。 面对选择要考虑后果和成本 道家所阐示的“身重于物”的人生哲理,在历史上有过深远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果你想在人间“潇洒走一回”,就必须在人生观上由“物重于身” 转变成“身重于物” 的价值理念。 清 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一书中指出, “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 ”主张“ 毋嗜欲杀身”,论证说:“鱼吞饵,蛾扑火,未得而先丧其身;猩醉醴,蚊饱血,

9、已 得而随亡其身;鹚食鱼,蜂酿蜜,虽得而不享其利。 ”聚财富者, “不以义取” 、不“ 乐善好施”,也将有性命的危险。这就是老子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 贵而骄,自谴其咎” 的道理。如此,你能潇洒起来吗?这叫 “为利所役”、 “为利所累”。 在古代, “烈士殉名”者,比比皆是。在今 天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官位权势是福也是祸,是乐也是忧,是天堂也是地狱,它具有二重性。对它善处之,则为福、为乐、为天堂;不善处之,为它所累,则为 祸、为忧、为地狱。身处高位者,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使自己成为“责备之地,嫉妒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 之场” 。若不知进退

10、,将有生命的危险。所谓“位尊身危” 是也。如此,你能潇洒起来吗? 这叫 “为官所役”、 “为官所累”。西方哲学家探讨幸福的问题时,往往要追问一个善好生活方式的问题,只有按善好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幸福。同样,幸福取决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的抉择,面对各种选择时,人们必须懂得审慎地考察每一种选择可能导致的后果和付出的成本。 解脱“名利之累 ”的智慧 那 么,如何解脱 “名利之累” 呢? 答曰:凡外物皆“ 平淡视之” ,一平淡,便能潇洒起来。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既需要以“物重于身”的理念激发人生存发展和追求名 利的欲望,推动社会前进,又需要以“身重于物”的观念来淡化过于强烈的名利意识,以缓解由于利益冲

11、突和权力之争而尖锐化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调解人的生活节奏,维持个体生命的心理平衡。否则,由权、利之争就会导致许多历史悲剧。 道家“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中至少可以起到一种解酒剂、清醒剂的作用,为某些淡泊名利的人提供理论根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首 先,应该树立“身外之物”的观念。所谓“ 身外之物” ,是说钱财、权势和虚名等皆是身体以外的东西。它既不能随人生而带来,也不能随人死而带去,所以把它称 为“身外之物” ,表示对钱财、权势的轻视之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把“不追求名不追求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每当人们在生意 场失意或者遭遇其

12、他失败之后,常常会听到一句劝导的话:“名利不过是身外之物”,这使失败者在心理上得到调解和平衡,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把人们从名缰利 锁中解脱出来。所以,鲁迅先生指出:“大约钱是身外之物。带不到阴间的,所以一死便成为清白鬼了。 ” 其次,要淡化做官心理。人 们常常依据道家的人生哲学,主张淡化名利意识,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论过去或现在,每当居官之人被解除公职之后,人们总是安慰他说:“无官一身轻。 ”他 们解职后也往往会自我安慰说:“从此之后,我无官一身轻,咱们痛痛快快地叙他几天。 ”邹韬奋先生也说过:“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终光溜溜地离开 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 【编辑注评 】 这 两点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了。想做到,就得慢慢地去修养自身,这是种修养,更是种智慧,强求不来。修养到了,自然也就做到了。怕的是有些人不上进、懒惰,然后 把寄生虫的日子说成是不在乎名利。实际上,我们说平常人能做到的,就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 、“知足知止” 。不是自己的不强求,知道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