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5849877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缺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该报刊登了如下内容:“英吉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A促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B表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D带给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2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3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承载着时代的许多

2、历史信息,如中山装就蕴含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含义为以文治国前襟的五粒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昭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A BC D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境。作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A服饰 B发型C交通工具 D建筑装饰风格5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

3、时尚的变化6蔡元培先生1889年的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婚礼之前双方从未谋面。1900年,第二次婚姻前,蔡元培写下一份征婚启事,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蔡元培先生两次婚姻的变化反映了()A信使婚姻习俗在中国已成主流B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C近代西方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D政府对婚姻习俗的引导有方7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长袍马褂西装学生装中山装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8在20世纪30年代,让

4、上海人引以为豪的是,不出城市就可以坐上汽车,看上中国的电影,吃上中西大餐,穿上世界上正在流行的衣服,这一切都让生活在内地的有钱人羡慕不已。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分析有误的是()A当时中国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B上海享受到的一切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C上海和内地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D西学东渐的影响在上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9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的大公报出版的第一天,其白话专栏就有文章宣传禁止缠足,后来又提倡“天足运动”;大公报上还出现要求女方“中西学术兼通”,还要天足的征婚广告;“摩登”这个名词也是最早出现在大公报上的。上述材料体现了大公报的功能是()A配合新文化运动采用白话文B推动社

5、会风俗近代化C引领社会生活时尚化D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10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111919年,太原郊区的刘大鹏写道:“五更各庙鸣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连不断,此其新年也。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唯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他在此要表达的是()A当地习俗中过年应鸣钟、迎神和放炮B乡村里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比较淡薄C在乡村推

6、行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日D当年百姓与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12下图是1946年江苏常熟一家私人理发店“国际理发店”的开张仪式。据此可知()A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恢复发展B政协会议实现了国内的民主与和平C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D常熟地区理发行业的技术非常先进13中国近代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某些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洋装基本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服饰B中国的“断发”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C婚姻风俗的变革在近代普及到全国各地D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革都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产物14在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

7、其变化却呈现出不平衡性,尤其是农村变化不大。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当时的农村闭塞、贫穷B农民的文化素质低,非常传统、保守C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近代农村没有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15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典型的、最理想的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基本相等或对等。个人的思想感情、个人意愿被排斥在婚姻标准外封建时代的中国妇女受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束缚,被剥夺了社交的权利,一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没从子”。近代中国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材料二王韬曾游历英法等国,他说,英国

8、人“婚嫁皆有择配,夫妇偕老,不妾媵”。王韬记载其游览伦敦水晶宫见闻时写道:“每游,必遇一男一女,晨去暮返,亦必先后同车。彼此相稔,疑其必系夫妇,询之,则曰,非也,乃相悦而未成婚者,得同游一月后,始告诸亲而合卺焉。”郑永福、吕美颐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材料三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娶聘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俗。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27日上海中外日报登载的同一则征婚广告(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最理想的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的原因。(2)材料二体现了英法等国怎样的婚姻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婚姻观念形成的原因。(3)材料三体现的婚姻标准是

9、什么?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命制一个合适的探究性学习题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一种

10、,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材料三辛亥年间,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辫子。但是,也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改编自上海资料(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当时剪辫必要性的认识。(3) 材料三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结论?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D解析 1835年中国处于清朝专制统治下,材料反映出西方传教士的人文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的,A项错误;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开始创办报

11、刊,C项错误。2D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租界”表明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时期的现象,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说明近代工业兴起,“奢华渐起”“礼教鲜存”表明传统节约重礼思想受到冲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问题,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此时“礼教鲜存”,不能得出C项的结论。3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尤其是对孙中山先生政治理想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说法都是正确的,故选A项。4C解析 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新鲜事物,故C项符合题意。从图片中不能的服饰、发型属于传统形式,没有体现近代气息,A、B两项错误;从图片上不能看出建筑装饰风格,D项错误。5

12、D解析 商行所做的广告是对洋货的推销,体现了物质生活西方化的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广告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6B解析 蔡元培先生的两次婚姻,从奉父母之命到“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反映出其摆脱传统“女德”观念的束缚,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信使”实为媒人,材料中没有反映此婚姻习俗成为主流,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蔡元培个人婚姻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是“深入人心”,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行为,D项错误。7D解析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

13、合璧的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A、B、C三项错误。8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出,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交汇中心,生活方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但是,从材料信息本身我们无法得出当时上海和内地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结论,故选C项。9D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公报宣传禁止缠足、提倡“天足运动”和发布新式征婚广告是对移风易俗的推动,首先使用“时髦”一词是对社会生活时尚化的引领,这些都体现出大公报对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新文化

14、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错位,A项错误;B、C两项是对材料中大公报两个活动的单方面解读,均失之于全面。10B解析 “20世纪初”“新制初更阳历年”“三民对五权”,表明影响该诗产生的因素是辛亥革命。11C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表明民国推行阳历新年时,百姓普遍不予接受,这说明了乡村习俗变迁的艰难性和长期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提取,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观念和官民关系,B、D两项错误。12C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1946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官僚资本主义压榨而陷入困境,A项错误;图示反映的现象与政协会议无关,B项错误;“国际理发店”说明

15、中国正向近代社会转型,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常熟地区理发行业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13B解析 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特点之一就是中洋并存、中西合璧,而不是洋装取代传统服饰;服饰和习俗的变化更多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发生的;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在地域方面存在差异。“断发”运动与当时的辛亥革命联系在一起,故选B项。14C解析 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A、B两项也是原因,但从根本上说,两者都是由C项决定的,故选C项。15答案 (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束缚;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宗法制的束缚;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2)观念: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注重双方的感情。原因: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影响;工业文明的推动。(3)标准: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