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5830024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第3、4讲巩固练 Word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4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汉代刺史制度设置的目的1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朝皇权和相权的矛盾3南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4宋代中央官僚机构设置的特点5选官制度东汉察举制的影响6唐朝选官制度的变化7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8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提高六部地位的作用9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极其有限10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清廷管辖台湾的史料研究11军机处取代内阁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

2、旨在削弱王国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刺史制度。材料反映了刺史可以举报不守法的诸侯国国王,使其受到相应惩罚,这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B项正确。刺史制度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封国官吏,不只是针对王国势力,A项表述绝对化;题干“据此推知”中“此”是指刺史有考察封国国王的权力,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察百官,中央和地方同时设监察机关,但“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无法据材料得出,D项排除。2.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

3、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C本题考查宋代地方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可知,中央任命原担任中央官职的官员兼理地方县的长官,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知县的设立,不能体现县取代州,故A项错误;中央任命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表明君主随意使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行政制度,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故D项错误。3.(2018河北唐山调研)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初期,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

4、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被提拔到年俸两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中与材料相符的是()A.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B.相权膨胀,威胁皇权C.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D.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解析:B本题考查汉初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解题的关键是对“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的理解,这句话反映出汉武帝初期相权膨胀,威胁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刺史,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相权过大,“大大超过了皇帝”明显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4.(2018哈尔滨三中一模)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

5、外戚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B.彰显皇室地位C.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D.加强皇权专制解析:D材料反映两方面信息,一是皇子镇守重要藩镇,有利于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二是中央三省长官人选重用宗室外戚,削弱士族势力。两方面信息合起来分析,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D项正确。“彰显皇室地位”也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故B项应排除;材料中措施不可能达到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宗室外戚”包括异姓,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5.(2019湖北七市联考)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以及官、职、差遣的分

6、离。这种体制()A.显示出理性精神B.结束了藩镇割据C.强化了中央集权D.体现了文人治国解析:A由材料可以看出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体现出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A项正确;结束藩镇割据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人治国的信息,D项错误。6.(2018河北石家庄调研)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

7、制的基础解析:B本题考查东汉察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说明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而这些往往掌握在社会上层人士手中,其他学派及社会下层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察举制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很容易被世家大族和地方官僚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7.(2018河北衡水二调)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

8、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解析:C本题考查唐朝选官制度的变化。材料中士子考试从“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反映唐朝考试资格限制放宽,由地方权贵控制到士人自由报考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项错误。8.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佑四年(125

9、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解析: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出现在秦朝,因此A项错误;科举制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因此B项错误;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增加,在人才选拔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但C项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夸大了科举制度的影响,应排除;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增加,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向上流动,故D项正确。9.(2018江西上饶一模)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

10、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解析:C材料中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更加缺乏约束,不能保障皇帝决策的正确性,A项错误;材料说明六部可参与大政、大狱的研究,没有体现六部权力范围的扩大,B项错误;“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项正确;朱元璋废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项错误。10.(2019江淮十校联考)“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

11、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解析:A依据题干材料中“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明朝实行的依然是君主专制,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有限,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内阁权力的大小,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强调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强调皇帝是否信任内阁,故D项错误。11.(2018福建福州质检)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

12、1753年)“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C.闽省自然灾害频繁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解析:B“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属于政府的措施,不是民间贸易,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的措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乾隆皇帝有权发号施令,证明台湾当时已经隶属福建省管辖,B项正确;仅据材料中两个关于中央往地方接济的事例不能说明“灾害频繁”,C项错误;由材料中“接济”无法得知赈灾及体制问题,D项错误。1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

13、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内阁地位已经被军机处取代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解析:C材料强调军机大臣无专署官员,多由其他官员兼任,未体现低级别官员的状况,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预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河北衡水二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礼仪制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贵束帛以赐文官。”而

14、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是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臻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1)根据材

15、料,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出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起源早、不断发展;根据“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根据“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可知,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不仅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自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西汉时以“孝廉”选官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因儒家思想提倡“忠”“孝”,同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成为古代选官的标准;二是科举制的影响;三是出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四是历史上多有通过武装割据推翻旧的统治,因此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的稳定,多推崇文治,如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促成了文官制度的发展。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功能完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