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5825388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 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 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 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 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 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 轨了 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 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 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赫鲁晓夫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 夫 18

2、94 1971 原苏联领导人 1953 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美苏核对抗 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 领导人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 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在苏 共二十大上 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 告的方式 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 中的行为 引起震惊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 逝 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 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 鲁莽的改革家 莫斯科市民排 队购买日用品 问题情境1 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 材料1 1913 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 农业只提 高40 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 而苏联人口比19

3、13年增加了20 材料2 苏联 农 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 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 平均增长速度21 9 轻工业只有14 1 农业则为1 5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953 1964 1 背景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 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 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农业 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 格 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 权 大规模垦荒 扩种玉米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 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 益 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2 改

4、革的主要措施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 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 扩种 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 但是 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 产量很低 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 还有些地区因扩 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 扩种玉米 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 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 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 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有人说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问题情境2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 收效甚微 但取得一定 成就 对斯

5、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这一模式 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 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有 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1 缺乏全面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指导思想 带 有很大的盲目性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 一模式 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 3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个人作风急躁 反复无常 4 1964年粮食减产 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 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06 1982 1931年加入苏联共 产党 1944年升为少将 1964年参 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 自任苏共 第一书

6、记 在他统治下 苏联的军 事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苏联在他 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 大国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 伐克 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 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他在1977年 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 他发 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 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 的首脑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 1982 1 改革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 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 加大军 费开

7、支 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的20 勃列 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 火 炮和导弹 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1966年 1975年 1966年1975年 工 业 总 产 值 亿 卢 布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卢 布 2294 5112 883 1128 探究 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 1975年以后 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 1985 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国的50 苏联称67 社会总产 值为美国的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50 55 农 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落后美国10 20年 苏联的农业 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 基本上

8、仍是靠天吃饭 水浇地面积 仅占播种面积的7 3 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 停 滞的年代 探究 以上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 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 1 执政前期 经济增长加快 政局稳定 军备力量大大 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 执政后期 社会矛盾丛生 经济发展停滞 2 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改革失败原因 1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2 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 保守 不利于改革 3 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入 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之比较 比 较较赫鲁晓鲁晓 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相同 目的 内容 败

9、败因 不同 内容 结结果 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都未能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侧重农业 侧重工业 收效甚微初期效果显著 后期停滞不前 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 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 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 尔附近 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 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为 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 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 莫斯科新老板戈尔 巴乔夫 年轻 温和且令人敬畏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1 二战后 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的方 式进行军备竞赛 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

10、的1 4 仅 1979年入侵阿富汗 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还使苏联 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2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 民族众多 但各民族发 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 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 成了很多问题 斯大林之后 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 民族问题日益显露 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 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4 1985年 苏联人均GNP为3 396美元 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

11、亚洲 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 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 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质量低劣 工业生产中浪费惊 人 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1 背景 2 开始 行政管理 经济停滞 生活水平下降 体制僵化 官僚主义 民族矛盾尖锐 美苏争霸 对外扩张 国际形象受损 政治 经济 外交 1985年 政治 经济 外交 内容问问 题题 经经 济济 政 治 3 内容和问题 经济和政治领域 重点 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改革的重点 以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多元化 1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12、的配套措施 2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激化矛盾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成果 后果 问问 题题 赫鲁晓鲁晓 夫 农业农业 一度促进进 农业发农业发 展 对对原有经济经济 体制 的修补补 勃列日 涅夫 重工业业 国防工业业 成为为超级级大国 戈尔巴 乔乔夫 经济领经济领 域 转转 向 政治领领域 苏联剧变苏联剧变 并最终终解体 放弃了马马克思主 义义 社会主义义 苏苏共领导领导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一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实际出发 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另一方面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1 华盛顿邮报 在某一时期陆续报

13、道了几篇新闻评论 其标题分别是 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 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 该时期 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C 2 1971年 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 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 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 我 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 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 不实心不成事 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 博闻 不自满者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