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824232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鸭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考纲明考情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试内容考核要求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市”在历代的发展d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c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复习线索本专题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还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土地制度的变

2、迁以及商业贸易政策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使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3、,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7)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

4、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3商业城市(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

5、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知识链接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市场类型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2)

6、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货币种类丰富:宋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时空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是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

7、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

8、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1(2017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

9、外销情况解析:选D从随船货物可以看出当时对外贸易的货物类型,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2(2016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选A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3(2016浙江4月选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10、解析:选C政府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4(2016浙江高考)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解析:选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描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经济无关联,故B项符合题意。其余各项描写的均属于

11、商业发展的情景。5(2018嘉兴测试)读唐代长安商业分布图,它反映了该时期长安城()A除东、西两市之外设立更多的“市”B全城均衡分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对城中的“市”已经不再直接监管D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解析:选D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时的商业活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层次交互,突破了空间限制,故选D项。触类旁通(第3题拓展)1题型分析近年来,历史选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表现之一就是“反映”类选择题的逐年增加。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此类试题能够实现在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上,考查学科素养和学

12、习潜力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解题思路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所以,解决这一类题型的方法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出独一无二的特点。 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

13、策及其影响1开始: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含义: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表现(1)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2)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3)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才有所提高。 4影响(1)积极方面: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沿革(1)

14、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易错提醒“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异同1不同点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7浙江4月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