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5817892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93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教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PART 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分层突破 命题多维研析 第2讲 考纲要求 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1 西汉 问题 汉初郡县 封国并存 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 解决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的基础上 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 加强 2 唐朝 问题 唐朝中期 朝廷在地方设置 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 经济和军事实权 发 展成为割据势力 影响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回扣 节度使 3 宋朝 4 元朝行省制度 内容 除河北 山西 山东等

2、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 地方设行中书省 行省之下设路 府 州 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 措施影响 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并抽调地方精 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的局面 有利于国家的 安定与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出现了冗官 冗兵 冗费的现 象 造成后来国家 的局 面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 监督 经济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 其 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积贫积弱 藩镇割据 地方开支 通判 考点分层突破 宣慰司 考点分层突破 影响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从汉

3、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 西汉 汉初 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 让他们担任尚书 令 侍中等 2 魏晋南北朝 形成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三省体制 3 隋唐 确立并完善了 的管理体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被一分为三 4 宋 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5 元 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省六部 中书门下 中书省 考点分层突破 3 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 1 汉朝 实行察举制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重 不重才能 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 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

4、去 3 隋至明清 科举制 形成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 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 为历代所沿用 影响深远 孝廉 门第 隋炀帝 中央集权 考点分层突破 图析概念 推恩令 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 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归郡管辖 王国越分 越小 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 考点分层突破 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现象 外戚亦称外家 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 妻族 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 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

5、把持朝政 的现象 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 结果 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 往往会造成政治黑 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 外 以私恩自裂地 分其子弟 为列侯 而由皇帝制 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 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 为郡 又颁布律令 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 官员 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 王国与汉郡无 异 摘编自邱树森 陈振江主编 新编中国通史 核心探究 命题点一 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遂 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 收了

6、 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 州郡遂 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 虏骑所 过 莫不溃散 朱熹 朱子语类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史 实 主要反映了 推恩令 的主要内容 2 史料二主要说明了北宋初吸取前代藩镇割据 的教训 将地方军政 财权收归中央 但导致北宋 末年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主要阐述了加 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结果 3 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元朝行省制的主要特征和 优点 主要阐述了行省制的特征 主要说明 了行省制的优点 史料三 无论行政 财政 军事 司法诸 事权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如主要军队 官吏任用等 的同时 把相当 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然后借行省

7、集权 于中央 显而易见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 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 级演化形态 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 作用 答案 特征 行省拥有部分权力 但行 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运用 1 依据史料三 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 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答案 趋势 地方自主性 地方权力 被 削弱 权力集中于中央 考点分层突破 2 综合上述史料 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 力的变化趋势 史论归纳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影响 1 特点 演变过程中 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 监督 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 中央与 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通过

8、多层次管理 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 削 弱 集权于中央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郡县制 州郡县三级制 行省制 考点分层突破 2 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在征发徭役 兵役 征收田赋和租税 以及维护地方 治安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央集权过度强化 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 也难以 发挥管理的实效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一 汉武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 于是重用内 朝尚书 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 魏世 中书 监始参大政

9、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 南朝时 宋 齐 尚书 中书 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 中央最高机构 依然是魏 晋以来的尚书 中 书 门下三省 但其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 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 则中书掌定旨出 命 门下给事中掌封驳 尚书受而行之 古代的宰相 权 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 国史大纲 命题点二 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宋代 三师 三公不常置 宰 相不专任三省长官 尚书 门下并列 于外 又别置中书禁中 是为政事堂 与 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 内廷诸司 中外管库 悉隶三司 宋史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 史料一阐述了从西汉至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主要说明了汉武帝设内朝以

10、限制相权 说明唐代三省的职能和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分散和削弱相权 2 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代二府三司分权的史实 说明宋代决策权归属中书门下与主管军事的枢 密院 财权集中于三司 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答案 方式 另设机构 转移相权 分割 相权 相互牵制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运用 综合以上史料 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封建 社会皇帝 独揽事权 的方式主要有哪 几种 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 皇帝通过不断压制 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 君权的逐 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 架空外朝的同时 逐步发展为制度化 合法化的

11、外 朝中央机构 3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宰相 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 压缩 4 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化 宰相实行分权 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又注重事 权的相对集中 解决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一 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 私 前此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 夫固无 如之何 既可 科举 不能应试 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 应试 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 中国制度史 命题点三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 科举显然有

12、其 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 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 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 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 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 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 史料一主要论述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反映了科举制克服了之前的选官制度徇私舞弊的弊端 具有进步之处 2 史料二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 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指出了科举制 的积极意义 答案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 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

13、之弊 限制 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位的特权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提高了 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运用 1 据史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 时期的选官制度 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 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 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公正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考点分层突破 2 综合上述史料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 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 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 统局面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 选官制度的变化 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 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 既树立起中央权

14、威 又 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 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考点分层突破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背景 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 措施 裁撤中书省 废除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3 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 内阁的出现 1 背景 废除丞相后 明太祖政务繁多 2 过程 明太祖设置 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参与决策 内阁 出现 丞相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知识回扣 殿阁大学士 考点分层

15、突破 后来 内阁地位提高 大学士拥有 张居正任首辅时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 特点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3 军机处的设立 1 清朝初年设内阁 六部 内阁负责奏章票拟 军国机要由 定夺 皇权受 到限制 2 康熙时期 设 参与机要事务 与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集权于皇帝 3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背景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 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职责 每日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 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 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票拟权 内侍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大臣 图画证史 明代 票拟 与 批红 注

16、票拟 是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 复意见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 批红 考点分层突破 教材补遗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章写在折叠的白纸上 外加特 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 始于康熙晚年 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 用密折制度 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 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 度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 箱化 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二是起到了使官 员 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 不 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内阁大学士也只是 皇帝的内廷秘书 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 便变成在政府里的 真正领袖 钱穆 中国传统政治 命题点一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 内阁 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 经驿马递 送给各地方督抚 称为 廷寄 直接交 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 交片 各地方 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摘编自白寿彝 中国通史 核心探究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说明了明朝实行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