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25811839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一、说明对象: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说明文。(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注意要抓住立足点)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一具体、整体一局部。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

2、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到_),对 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三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体现关键词(表达效果上的作用)举例子:具体形象(真切)地列数字:准确具体地分类别:

3、条理清晰地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 说明事物的特征作比较:突出强调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列图表:直观形象地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四说明语言: 平实、质朴、准确 A、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B、说明文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准确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词语)典型试题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

4、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方法:1、解释词语意思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1表态:不能替换;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

5、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1表态: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五、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

6、作用。(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六、阅读中的知识点(一)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说明文的标题具有很强的提示性,往往直接交待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的石拱桥、统筹方法等,使读者轻易了解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二)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

7、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熟悉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何抓住事物特征?分析标题,便能给说明文进行分类,其规律如下:有的标题就是对象或特征。留意抓中心句,看说明对象及特征。看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直接写出特征。概括归纳法,如“笔”把各种笔(钢笔、毛笔、铅笔等)的各种不同的用途归纳起来。比较法,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比较。总之: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一、窑洞:黄土高坡上的穴居风景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

8、原生成的特殊建筑。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中国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间。黄土高原上除少数石质山地之外,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黄土,它们薄者数米,厚者可达200米。就是这些由黄土层构筑的独特地理环境,成了窑洞天然的建造场。墨子节用中说:“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新语中还有“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的说法,这些证明人类都曾有过穴居的历史。而从考古发现的50万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

9、。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制相似的窑洞建筑群。那么,黄土高原为什么适合挖窑洞呢?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据介绍,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构成的粉砂为主,因而黄土地层构造质地均匀,抗压与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都较高。在挖掘窑洞之后,仍能保护土体自身的稳定。黄土的这些特点,正是建造窑洞的优势。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

10、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黄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对在当地挖凿窑洞也十分有利。黄土通常具有湿陷性,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遇到雨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但是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整个黄土高原年均气温是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700毫米。整个黄土高原的降雨量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也就是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湿润地区,到晋中、陕北、陇东等中部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就成了半干旱区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干旱区

11、。以陕北的黄土高原为例,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毫米6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78%,非常适合建造窑洞。另外,黄土层的厚度对掏窑洞也有影响。在黄土高原不同的区域,黄土堆积厚度的差别也很大,比如甘肃境内通常在200300米之间,陕西北部主要在100200米之间,山西、陕西关中、河南豫西地区一般在50100米之间,其余地区在50米以下。在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流域(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在进入陕西长武县之后,一路把马莲河、蒲河、黑河等支流纳入其中,再流经关中平原,在陕西高陵县陈家滩附近注入渭河),黄土层厚度达百米以上,而且黄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因而在以黄土

12、墚状丘陵沟壑区为主的陕北,众多的土峁和黄土墚之间产生了星罗棋布的窑洞,它们点缀在沟、墚、塬、峁之间,呈现出连绵不断的壮美气势。阅读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1、 根据选文内容,分条概括黄土高原适合挖窑洞的原因。2、 第3段中划线的句子引用相关文献资料的目的是什么?3、 第7段中加点的“只有”能否删掉,为什么?4、 仔细阅读47段,说说这几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二、汽车的新“粮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需要燃烧汽油,用汽油作燃料,不仅价格昂贵,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况且石油资源的可开发量越来越少。为了减轻石油资源日益减少所带来的压力,倡导低碳生活,科学家们正在设法为未来的汽

13、车制造新的“粮食”。欧美等许多西方国家正在研制以玉米芯、高粱杆、甘薯、蔬菜、小麦等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代替汽油,给汽车提供动力。这些植物中都含有丰富的糖分,把这些糖直接转化为制造石油燃料的基础原料,完全可以使植物成为石油燃料的替代品。如何从玉米芯、甘薯等生物原料中提取石油燃料呢?由于玉米、甘薯等蔬菜中葡萄糖的含量都很高,科学家们将这些生物原料发酵,酿造出一种酒精,然后借助一种液体溶剂,用金属铬的氯化物跟生物酒精起反应,产生出一种制造燃料的基础原料。在制作的过程中,温度只要控制在90 左右,就可将这些生物原料转化为石油燃料。用高粱杆、玉米芯等原料酿造出来的酒精作为汽车燃料,排出的尾气不会有难闻的气味

14、,还具有类似花草散发的香味。作为汽车消费大国的巴西,石油燃料缺乏的紧迫感一直摆在专家面前。专家们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能源替代石油制品。巴西是著名的甘蔗生产大国,专家们从甘蔗中提炼燃料酒精(乙醇)用于轻型汽车。利用粮食生产酒制成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污染性极小。但是利用粮食做燃料供应汽车工业,有人觉得未免有些浪费,而且用粮食生产酒精容易造成粮食价格的上涨。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消耗,近年来,巴西专家利用餐馆的泔水提炼出一种油脂,把收集的油脂经过热处理,然后再跟甲醇混合,把这种液体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变成氢和氘,再把这些气体液化用于汽车燃料,以此提高汽车的加速性能和节油性能。中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在许

15、多城市采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使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可以使汽车的排放性能更好,且经济实惠,降低了成本。由于天然气成本低,安全可靠,被许多发达国家公认为一种较理想的替代燃料。用天然气替代紧张的石油是世界汽车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美国等大国为了解决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压力,纷纷扩大天然气生产规模。美国在非洲许多国家投资开采石油气。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天然气资源分布很广,储量非常丰富。在我国代用燃料汽车中,已广泛运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气替代石油;美国则把许多出租车改为天然气汽车;德国的天然气汽车居世界之首。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一种物质,储量丰富,可以用电生产出来并压缩成液体。氢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很大,是汽油的3倍。另外,氢与氧在燃料电池中发生反应排放出的是很纯净的水,没有任何污染,是一种理想的替代石油的燃料。由于氢的能量密度高,释放的能量大,即使在严寒的冬季,汽车发动机也能很轻易地运转。因此,它是21世纪汽车替代燃料中最理想的能源。不过,氢极易挥发,会给运输带来很多不便。目前科学家正在利用核电提取液态氢,这样将会降低氢的消耗。汽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