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历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25808759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二上学期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二上学期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二上学期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历史(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

2、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 1)“仁政”思想 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 “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仁者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 性 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三、道家和法家(一

3、)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

4、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内容:轻徭薄赋等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2、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背景(威胁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因素)(1)诸侯国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土地兼并(阶级矛盾)(3)匈奴为患(民族矛盾)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著作: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2、主要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思想)(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

5、”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1、根本: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评价新儒学积极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3、塑造中华民

6、族传统美德。消极1、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1)儒、佛、道相互影响和发展;(2)北魏孝文帝大兴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3、唐朝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为什么说儒学面临严重挑战?(1)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二、程朱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 (1)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理学适应唐末以

7、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宋朝经济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儒学面临挑战,儒学家复兴儒学,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2、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过程。3、代表: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朱熹 4、理学思想(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5、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评价:程朱理学成为南宋后长期

8、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2、思想(1)“心即理”,把“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2)反省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相同点1、内容(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1)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

9、欲求;(3)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2、把握“理”的途径:(1)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2)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2、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3、文化:八股取士,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一、李贽的离经

10、叛道1、李贽的性格特征:“离经叛道” 2、李贽的进步思想(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抨击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二、三大进步思想家1、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2、进步思想主张(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腐败、暴政)(2)经济: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针对重农抑商,八股取士脱离实际)(3)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

11、针对陆王心学)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对传统儒学继承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理论思想体系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以德治民,实行“仁政”,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

12、心。(4)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5)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前5前4世纪)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背景(1)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文化迅速发展;(2)民主政治达到顶峰;(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2、智者学派(1)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2)以人和人

13、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3)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4)评价: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2)制度、法律、道德约束力是相对的,忽视道德。二、 “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的思想(1)产生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2)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2)目的:重建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3)思想: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自己,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4)评价: 1)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2)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孔子与苏格拉底

14、主张的异同相同:(1)都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 (2)重视道德、知识和教育。不同:(1)内容: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体现民本思想;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2)目的和影响: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强调尊卑,压制人的个性发展。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突显人的自由、平等,有利于个性发展。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1、柏拉图:理想国根据智慧和品德而非按照出身分工;鼓励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促进古希腊文化科学的发展;(2)为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1、原因和条件(1)位置: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2)政治: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城市 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3)经济:生产力发展,商品市场形成2、影响: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他们要求思想变革。二、文艺复兴(14、15、16世纪)1、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1)经济: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资产阶级。(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