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5806598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待贾而沽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分析重点句和完成相关练习落实文言词句;二、通过根据每章内容,对各章节进行归类,及讨论练习来理解待价而沽的含义;三、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其它资料自学本课,掌握字词,再以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孔子的生平理解他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教学难点: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学生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并给每章写一则点评。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且掌握文言词句。具体讲解时可参照以下:【原文】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

2、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95)【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

3、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评析】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723)【注释】(1)桓魋:魋,音,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评析】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

4、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324)【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

5、:“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原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原文】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1520)【注释】(1)没

6、世:死亡之后。【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913)【注释】(1)韫匵:音,收藏物件的柜子。(2)善贾:识货的商人。(3)沽:卖出去。【译文】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评析】“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

7、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原文】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175)【注释】(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4)徒:徒然,空无所据。(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译文】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

8、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原文】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177)【注释】(1)佛肸:音,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3)磷:损伤。(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5)缁:音,黑色。(6)匏瓜:葫芦中

9、的一种,味苦不能吃。(7)系:音,结,扣。【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注释】(1)见:音,同现。【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

10、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评析】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原文】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注释】(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

11、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评析】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原文】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

12、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71)【注释】(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2)归孔子豚:归,音,赠送。豚,音,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6)亟:屡次。(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

13、:“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第二课时一、检查巩固上节课所学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或翻译红色的句子子畏于匡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期月而已可也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公山弗忧以费畔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而岂徒哉?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遇于塗怀其宝而迷其邦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岁不我与二、思考:

14、1、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2、孔子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就不应该成为、一类的东西,而应该立即出仕。为了出仕,便去投靠、。孔子出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他在被扣留,在差点被杀。课外查阅资料:孔子还在哪些国家做过官?在游说过程中还遭受过哪些厄运?三、小组讨论:1、孔子一心渴望做官,可为什么却几乎没能做成什么大官?2、有人说只要有官做,不管是谁让孔子去做官,孔子都愿意。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3、孔子渴望做官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附录:孔子和阳货阳货,又叫阳虎,是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长得很像孔子。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阳货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阳货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事败后逃往晋国。阳货掌权时,很想拉拢孔子。他几次想见孔子,都被孔子拒绝了。有一天阳货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