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25805230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冷门必知小知识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是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一种违反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和正确路线的思潮。其表现形式是思想落后于实践,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把革命推向前进,而是拘泥保守,停步不前,甚至企图开倒车。只顾眼前的暂时的局部利益,而不顾工人阶级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他们或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势的有利因素,散布悲观情绪,不敢斗争甚至主张搞阶级合作;或者害怕革命形势,屈从反动势力,压制群众斗争,放弃原则,甚至出卖革命,投降敌人。其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分离。右倾机会主义是阻碍革命的绊脚石,对革命危害极大。“门户开放”内容又称海

2、约翰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规定。俄国为了自己进一步侵略

3、中国,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干涉。后由中国增加赔款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随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江北大营清政府在长江北岸扬州建立的军事指挥机构。1853年3月太平军建都天京,4月清钦差大臣琦善赶到扬州三汊河建立江北大营,堵击太平军。1856年被太平军秦日纲击破,钦差大臣托明阿战败革职。清政府随即任命德兴阿为钦差大臣,重新拼凑江北大营。1858年9月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破德兴阿军于浦口,10月再克扬州,摧毁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清政府在太平天国天京城外建立的军事指挥机构。1853年3月钦差大臣向荣尾追太平军到南京城外,驻扎孝陵卫,建立江南大

4、营,与驻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相呼应,围攻天京,阻止太平军东下苏杭。1856年被太平军击溃,向荣逃丹阳,旋病死。次年钦差大臣和春再次拼凑江南大营,围困天京。1860年5月,又被太平天国击溃,和春自缢。江南大营溃灭。湘军清末以湖南籍曾国藩为首的封建军阀武装。1853年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由曾国藩主持以营官自招方式建立。五百人为营,营辖四哨,哨辖八队。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1854年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到处屠杀焚掠,残忍凶狠,为人民所痛恨。共主要将领罗泽英、李续宾等先后被太平军击毙。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此后,继续参与镇压捻军、回

5、民军、苗民军。湘军军阀左宗棠、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等均先后任总督,与淮军阀李鸿章争权势,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蒋介石执政时期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中法黄埔条约类型典籍文献类时间1844年10月24日地点广东黄埔背景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拉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内容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人不能“触犯毁坏”,否则“严拘重惩”。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

6、令,方便了列强以宗教为武器作为侵华工具。中美望厦条约类型典籍文献类时间1844年7月3日地点澳门望厦村背景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并附有海关税则。内容条约规定美国除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北京条约时间1860年背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

7、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内容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 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天津条约时间1858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刺史制度时间汉朝内容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初创的御史监察制

8、度。汉文帝十三年(前167),丞相遣使分刺各地,考察地方官,并督察监郡御史。汉文帝还常常派特使巡行各地,实行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历史上称汉文帝时代开始的委派丞相属吏出察的行政监察形式为“出刺”。这里所谓“刺”,有侦问察探的意思。由于这种官员往往为丞相的下属官员“史”来充任,于是又称为“刺史”。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即在全国统治重心三辅(京兆尹、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各地区设定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州部设部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和民族特征而建立的有较大自治权的地方行政体制。土司制度在历史上

9、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起过重大的促进作用。土司制度本身也有不少的流弊。在土司制度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对其管辖下的人民横征暴敛,任意苛索,“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土司贪纵淫虐,人民生活艰难。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之间、土司内部时常争斗,相互抢劫村寨、滥杀无辜,不仅使人民遭殃,也影响边疆的稳定。土司辖区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土司拥有自己的武装,他们利用自己的兵丁镇压当地人民,抗命朝廷。因此,土司叛乱不绝于史。土司制度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司制度的落后性与弊端日益突出,废除土司制度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明王朝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始废除土司,以流官取

10、代土官,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政府收缴土司印信,设置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官员进行地方管理,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从明朝中叶开始,清初顺治、康熙朝,都有改土归流的事情。雍正、乾隆时都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密折制清朝雍正皇帝推行密折制度,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雍正通过密折了解下情,震慑和控制臣下,与亲信大臣密议大政,成为推行雍正新政的得力措施。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相辅而

11、行,使雍正时的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雍正阅历广,勤于政事,知人善任,使密折制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使雍正朝成为清代历史上“最多姿多彩的时代”。但密折制度毕竟有得有失,它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于一时,而不能实行于久远。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理藩院在清代,理藩院是一个专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同等。它的设置一方面反映了清统治者对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中国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已最后得到确立。票拟、

12、批红票拟,也称票旨、条旨,即内阁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皇帝用朱笔批示,称“批红”,也称“朱批”。在明成祖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任之他人”。而明中期以后,内阁大臣便拥有了票拟的权利,说明内阁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但票拟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汉承秦制”类型制度类时间秦朝地点中国内容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其主要职官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其位次略次于丞相,是丞相的辅佐。在秦代,掌司法是御史大夫的主要职掌。御史大夫并不受制于丞相,而是直接受命

13、于皇帝。西汉建立后,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中(内)朝时间汉朝内容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曾经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这些成为近臣的官员,身份相当于皇帝的宾客和幕僚。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等,权势都超过丞相,又兼以“侍中”之职,具有了参与宫廷

14、重要决策的特殊地位。于是,和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郡国并行制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最大的相异之处。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

15、并行制。“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1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五?一六通知,宣布撤消中央1966年2月12日批转的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撤消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对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理论路线政策作了阐述。通知中的观点完全背离了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错误地估计了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现状,混淆了矛盾性质,它说明1957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左”倾错误观点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的发表,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一月革命”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冲击中共上海市委,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建立上海革命委员会。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委员会。这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反扫荡斗争日军集中大半兵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等战术。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在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军民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击日军。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响应,英勇抗击日本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