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25784546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第一章 力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 。 力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弹力 弹簧测力计:原理;构造;使用方法。 施力物体:地球。 重力 大小:G=mg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 知识点1:力1、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就是作用)符号:F 单位:牛顿(牛),“N”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作用时,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例:运动

2、员举杠铃;大象压跷跷板;渔翁拉渔网;推土机推泥土。1、 产生力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物体间有相互作用。 通常与两个物体有关,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为受力物体,单独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离开物体也不存在力的作用。 2、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3、 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的关系: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两物体间没有相互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磁铁)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B: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D: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例

3、2:人用手抓住绳子将水桶提起,水桶收到向上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水桶 B:地球 C:绳子 D: 手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B: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C: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D:力的单位是千克。例4:在龙舟比赛中,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桨 B:龙舟 C:龙舟上拿船桨的手臂 D:湖水例5:球拍击球时,如果以球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D: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产生力的作用知识点2:力

4、的作用效果1、两种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改变:由静止-运动;由运动-静止;由快-慢;由慢-快。运动方向改变:转弯;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改变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非一定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轻轻的推物体,但没动);如若物体发生了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2、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匀速直线运动;保持静止。3、改变物体的形状:弯钢片、拉弹簧、拉弓。例1: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环绕地球沿圆形轨道运动且快慢不变的卫星B: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C:汽车开车车

5、站D:降落伞从空中匀速直线降落例2:下列,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它是()A:把弹簧拉长B:把铅球推出C:苹果从树上掉下D: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来例3: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将球击出的过程体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球拍将网球击扁,表明了力可以使物体(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1、 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当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时,才能说这两个力完全相同。表述一个力时,要同时指明力的三要素。2、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

6、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力的示意图中,力越大,线段一般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若已知力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夹角的度数,这个夹角的度数也必须标出。3、 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在箭头的旁边标上表示力的符号(有时还可以标上数值和单位表示力的大小)。例1:点P05例5例2:点P05例6例3:点P05练习6例4:尖P04例3例5: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移动,用相同的力推课桌上部,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A:与力的大小有关

7、B:与力的作用点有关C:与力的方向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知识点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 一个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力时,也同时收到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2、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同学推墙。3、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如运动员扔铅球。4、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又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尽管大小相等,但作用效果不同;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性质相同。如小孩对墙的作用力是推力,墙对小孩的作用力也是推力。例1:下列有关小鸟与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鸟与飞机相撞

8、时,小鸟只是施力物体B:小鸟与飞机相撞时,飞机只是受力物体C:小鸟能撞破飞机,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D:小鸟撞飞机的力大于飞机撞小鸟的力例2:拿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这是因为()A:鸡蛋受到了力,石头没受力B:鸡蛋比石头受到的力大C:鸡蛋和石头受到了相同大小的力,只是鸡蛋易碎D:石头受到了力,鸡蛋没受力巩固习题:尖综合应用P07例1-例5,例8知识点5: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弹性限度:对弹性物体来说,形变后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最大限度。 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 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 塑性形变:橡皮泥用手捏

9、后松手,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塑性形变。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弹性;相互接触且已经发生了弹性形变。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不接触的物体间不会发生弹力作用。任何物体只要发生了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3、弹力三要素:大小:与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大小相等,与形变程度和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方向: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指向恢复原状的方向。如弹簧。作用点:作用在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施力物体上。4、常见的弹力:拉弯的弓,拉长的弹簧,压弯的跳板,压力、支持力(书放在桌上,书和桌均发生了弹性形变),拉力、推力、张力。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

10、一个物体受到的弹力越大,它的形变就越大;B: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产生弹力;C:平时我们所说的压力、拉力、支持力都是弹力;D:先有形变,然后才有弹力。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发生形变,一定收到力的作用;B:物体发生的形变都是弹性形变;C:用力压在桌子上,桌子是坚硬物体,不会发生形变;D:橡皮泥受到挤压后,发生弹性形变。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间不接触,也能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能产生弹力;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才会产生弹力。例4:下列物体没有产生弹力的是()A:捏成凹形的皮球B:被锤子敲成各种形状的铁块C:被熊猫拉

11、弯的树枝D:被调高运动员压弯的杆子例5:书放在桌面上,桌面受到弹力的作用,产生这个弹力的直接原因是()A:书的形变B:桌面的形变C:书和桌面的形变知识点6:弹簧测力计1、 构造:外壳、弹簧、挂钩、指针、刻度板、提环。2、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越大(弹簧的伸长与收到的拉力成正比)3、 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分度值;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使用时:不能超量程使用: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测力计。同方向: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能靠在刻度盘上。读数时,

12、视线与刻度盘垂直。辨析:弹簧的长度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收到的拉力成正比。()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弹簧测力计,弹簧越长,其测量范围越大; B: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体现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C:弹簧测力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平行; D:无法设计出测压力大小的弹簧测力计。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不能与外壳有摩擦; D: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 例3:某同学用健身器测他的拉力,他把并联在一起的四条相同的弹簧拉长0.5m,若每条弹簧拉长1cm需要1N,那么他的臂力是()。 例4:用5N的力可以使弹簧伸长8mm,现在把两个这样的弹簧串联起来,在两端各用10N的力拉他们,这时弹簧的总长度是()。 例5:使用弹簧测力计是的顺序( )A:轻轻来回拉动两次挂钩B:把待测力加到挂钩上C: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弄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