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25781305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春一、重点字词。窠(k)巢 嗡wng 酝yn酿ning 应和h 抖擞su 朗润 静默 健壮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二、文学常识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三、主要写作手法1、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2、侧面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比如:“那个人好坏,这个人和他一样”。利用的就

2、是侧面描写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例: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作用:侧面写出花的多、艳、甜。3、修辞手法总答题格式:判断+解释+作用+情感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A、答题格式:判断+解释+作用+情感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判断),把比作(解释),生动形象写出了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B、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赏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判断),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解释),生动形象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春风)的喜爱之情(情感)。拟人

3、: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A、 答题格式:判断+解释+作用+情感 这句话适应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B、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赏析: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小草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春草)的喜爱之情。引用:将现成的成语、谚语、俗语、诗句、格言等引入文章,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A、答题格式:判断+解释+作用+情感这句话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使文章充满诗

4、意美(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更有权威性等),写出了,表达了。B、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赏析:这句话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诗词“春面不寒杨柳风”,使文章充满诗意美,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的喜爱之情。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A、答题格式:判断+解释(可以省略)+作用+情感 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写出了,表达了。B、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赏析: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写出了花色的艳丽,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

5、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A、答题格式:判断+解释(可以省略)+作用+情感这句话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B、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赏析:这句话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4、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例:风里带来些新番的泥土的气息。(嗅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成天嘹亮的响。(听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济南的冬天一、重点字词。着zhu落 贮zh蓄 发髻j 宽敞 秀气 澄清二、文学常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6、,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三、主要写作手法。1、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答题方法:把和作对比,突出了例: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是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分析:把伦敦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2、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形象。例: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3、过渡句

7、(段):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答题格式: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时候作用只有引起下文)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分析: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济南冬天温情的天气,引出下文对济南山水的描写。4、照应:有段落中的前后照应和文章的首尾照应。它的特点是前边提到的景、物、人、事,言、行、等,为了达到笔者的写作目的,在后边又提及到。例:课题:济南的冬天 文章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里就可以说照应了标题)四、写作顺序。1、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例:课文第四段中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8、来写雪景,采用了空间顺序。补充: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大多数时候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判断写作顺序。雨的四季一、重点字词。娇媚mi 棱lng镜 粗犷gung 衣裳shng 静谧m 莅l临 吝ln啬s 淅x沥l 草垛du 咄咄du逼人 菜畦q 高邈mio 睫毛 屋檐 凄冷 化妆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一、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二、理解默写(注

9、意:一空一句)1、诗中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表明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对象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二、理解默写1、诗中点名时令(季节)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诗中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次北固山下一、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二、理解默写1、诗中奠定感情基调,透露出诗人漂泊羁旅(作客他乡)之情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2、诗中表明旧事物蕴含于新事物和生命新旧更替的

10、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三、文学常识-律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首联)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颔hn联)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颈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尾联)天净沙.秋思一、文学常识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2、天净沙:曲牌名。题目:秋思。二、理解默写1、形象写出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一、重点字词侍sh弄 憔qio悴cu 絮x叨do 瘫痪 诀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二、主要写作手法

11、1、细节描写:细微的情节、细小的动作或者表情都是细节描写。通常细节反映与某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中。作用:通过(词语),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特征)。例: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赏析: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处细节描写,突出了我双腿瘫痪后的脾气的暴怒无常。2、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种类A、外貌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B、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C、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主要是找动词。D、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

12、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E、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作用:表现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例: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分析: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从动词“挡”可以判断),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体贴。3、记叙种类顺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层次清楚,逻辑分明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电影及小说创作中常用

13、。作用:制造悬念、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生动。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一方面是为了补充情节,使故事的发展更具有逻辑性,或者为后文提供某种铺垫作用,或者揭示前面悬念的真相;第二个方面是为了丰富、强化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形象;三是突出文章主题。例:母亲喜欢花,可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插叙)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A、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B、渲染

14、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C、定下了的感情基调;D、衬托了人物性格、品质;E、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F、暗示/升华了文章中心。例: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分析:这句话是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萧索的气氛,烘托了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5、句子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A、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点明中心(主旨)。B、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标题;照应开头。C、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