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5774899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计划总结之教师怎样作经典诵读指导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又说:“必也正名乎。”我们根据孔夫子的教导先把概念澄清一下。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经”是织布的经线,是布匹的主干,“典”是大书。所谓“典范性”“权威性”,就是说,最能够体现本质特征,最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所谓“经过历史选择”,就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淘滤、磨练,最后结晶出来。从国籍上分,有中国典籍,外国典籍。中国五千年文化,结晶出了浩如烟海的凝结着中华民族品格与智慧的典籍。古印度,埃及,巴比伦,古希腊也同样有着灿烂的文化,也同样有着浩如烟海的典

2、籍。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最近英法美等联军袭击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就叫作“奥德赛黎明”,意思是用文明消灭野蛮。可见其文化的代表意义。古希腊的戏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力彼得斯的悲剧,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泰戈尔的诗歌等等。从时代上分,有古代经典,现代经典,当代经典。说到当代经典,我们一定要慎重。有一些是时尚的作品,是为了迎合某种政治形势,为了某些经济利益,为了取悦大众。我们不好说这些作品就不好,但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滤、检验,就不能说他们是经典。快餐文化绝对生产不出经典。从学术领域上分,有文学经典,有医学经典,有经济学经典,有心理

3、学经典等等。文学经典不说啦,医学经典,举中国的例子,有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经济学经典,举外国的例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心理学经典,也举外国的例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荣格的人及其象征,马斯洛的人的潜能与价值,阿德勒的挑战自卑等等。有一些经典,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的胎记,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特征,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就是主要的经典。比如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核心一是“礼”,二是“仁”。它发端于春秋,而从西汉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二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价

4、值取向。比如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成为中华文化的宇宙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成为民族思维的辩证法。比如圣经,是基督教文明的奠基著作,影响了西方人的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学、艺术、建筑、雕刻以及日常的生活。比如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所有佛教著作的精华,被称为宇宙真相的钥匙,人生真理的指南,科学智慧的摇篮,逃离苦海的方舟。其影响不仅在印度,更多是东南亚,东北亚以及中国。还有一本经典不能不说,就是易经。易经被称百经之首、经中之经。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全都发源于此,论语、道德经全都可以说是对易经的某

5、些部分的诠释和发扬。易经是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周易。易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象,就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二是数,是卦象及卦象在变化中所涉及的数和数量;三是理,就是道理。象数理,如果全都学通、理解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天地运行的法则,为人处事的法则,社会、人事变化的法则,这样未来如何变化,应该如何应对,也就了然于胸。儒家看重易经的“理”,并且得出了“君子”这样一种古代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家看重“象”和“数”,得出了太极八卦图;民间将易经庸俗化,则得出了神鬼、占卜以及以及堪舆风水等术。17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易经通过传教士传入西方世界,逐渐形成世界易经热潮。首先影响启发了莱布

6、尼兹发明电子计算机的思维。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创造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得自易经的启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爵位徽章。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用中国易学治理国家起了富国强兵的效应。为此,明确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南韩的国旗国徽是太极图,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所徽,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徽也采用太极图我们怎样对待经典,怎样对待中国的经典。有一句现成的话,叫作“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标准是什么?我以为,还要用到邓小平先生对教育说的话,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核心是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大国公民。比如论语,论语讲治国

7、之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公民的生存术,论语讲“等级”,不是公民的人人平等,论语讲“礼仪”,培养的是谦谦君子,也不是培养胸怀坦荡、品格开放的大国公民。对这些内容都要做理性分析,都不能生搬硬套。但论语中的“仁”,“仁者爱人”,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关于交友的生活原则等等,都应该是做一个大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品格。最近,山东省教育厅下达通知,严禁中小学校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就是政府的清醒干预。我们再来说“校园经典”。我们给它下个定义:“校园经典”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内涵、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诗文。它侧重于中国的作品,侧重于古代的作品,侧重于“韵文”即诗歌和散文。它的特征是“精

8、粹”,即是经过理性选择的有利于我们国家迈向现代化,有利于培养大国公民的内容;第二是“教育”,适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第三是审美,有情趣,有美感。校园经典,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之中,体现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在一些课外读本中也有一些体现。以上我们说的是“经典”,现在我们再来说另一个关键词:“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式。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请大家注意,它是一种“读书方式”,我们常见的读书方式有朗读,默读,速读,浏

9、览,品读等等,而诵读时读书方式的一种。“诵读”与“朗读”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都是读书出声。朗读更强调声音清晰、响亮。诵读更强调:多遍,精思,抑扬顿挫。朱熹:“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诵读”与“朗诵”也有相同于不同之处。它们都是读书出声,但“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以配合表情、手势,是一种艺术方式。“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对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当然,在具体读书过程中,我们也完全不必拘泥于概念,特意区

10、分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好像我们说诵读就不可以朗读,不可以朗诵。我们想强调的是,一是数量不要“多”,而要“精”,二是要多次反复。无论如何,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念经”“念经”,“经”是需要“念”的。概念我们明确了,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名”正了,那么我们就开始“言”。首先我们看经典诵读的目标和任务。刚才我们讲的是大的目的,是培养大国公民等等。这里我们说的是具体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三个地方讲到了诵读的目标。一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里有三个概念,一是“展开想象”,二是“情感体验”,三是“感受语言”。所谓“展开想象”,就是跨越时间和

11、空间的阻隔,把孩子的思维引导到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中去。所谓“情感体验”就是让孩子与内容中的人、事、自然相融相合,获得快乐、热爱、积极、温暖、幸福的心理感受。所谓“感受语言”就是感受汉语的语言美。汉语是艺术的语言,字美,词美,语音美。就“字”而言,象形文字是基础文字,“山”,体现的是高低起伏,“火”体现的是熊熊燃烧,“水”体现的是涓涓细流。就“词”而言,名词表达事物的名称,动词表达事物的动作,奇怪的是,“水”字有时解出来是“游水”,“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出”和“入”有时解出来是“出产的东西”和“收获的东西”,“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美丽”与“漂亮”是同义词,也都

12、是褒义词,你几乎很难区分他们的含义,但书面语常常用“美丽”,而生活中的口语大多用“漂亮”。就语音来说,古人写诗讲平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委婉轻盈的语调,描写出行船的快捷,传达出主人心情的欢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叠音中描绘的是回环往复,又一个叠音“田田”,则把荷叶的铺展与连绵状写出来。苏东坡的豪放,通过开口呼的音节来表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的婉约,通过闭口呼的音节来表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第二个地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

13、感,领悟内容”。增加了对内容的理解.第二个地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再次强调了语言美。我们把目标概括一下,就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内化情感,欣赏语言”。下面我们说第二点,经典诵读内容的解读。经典诵读的内容部宜于过度解读,不宜与探求其微言大义,适宜于“囫囵吞枣”,适宜于“不求甚解”。但“囫囵吞枣”毕竟要“吞”,“不求甚解”毕竟要解。怎么“吞”?怎么“解”?首先要知道诗文的“主旨”。“主旨”就是指“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观念、态度或情感取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不行,学和思要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学习的观念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就是当生命和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道义高于生命。“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第二要懂得意境。懂得意境,先要懂得“意象”。什么是意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特定的事物被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反复的运用,因此赋予了表达文人特定心志、情趣的固定意义,以至于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结,这种事物称为意象。比如“梅花”的意象清

15、高芳洁,傲雪凌霜。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主席和陆游的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没有了孤芳自赏,但却仍然保留了傲霜凌雪不屈不挠。比如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梧桐

16、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这就是意境。第三是手法。第一小点是渲染。渲染,本是绘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