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县玉米小斑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报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125766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腾冲县玉米小斑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腾冲县玉米小斑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腾冲县玉米小斑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腾冲县玉米小斑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冲县以玉米小斑病为主,玉米大、小斑病、锈病混合发生的流行危害,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3 年全县因上述混合病害流行,损失产量 千克,2004 年制定措施切实防治,取得了显著的防效。一、发病特点1、发病时间趋早。2000 年以前,玉米大、小斑病、锈病时有发生,但发病时期均在 8 月下旬极其以后发生,未造成流行危害。而 2000 年以后发病时间逐渐提早,2004 年 6 月 14 日调查统计发病面积 亩,发病时间比 2003 年提早了 50 天左右。2、范围不断扩大。2000 年以前,海拔 1500 米以下,几乎不发病,2004 年海拔1500 米以下,玉米种植面积 亩,发病 亩,占 60%

2、。3、扩散速度快。6 月 24 日调查统计发生病面积 亩,比 6 月 14 日调查统计发病面积增加 亩,发病日均增加 亩。其中:小斑病 ,大斑病 亩,锈病 亩。4、危害程度重。2004 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 亩(不含冬早包谷及烟后包谷),造成损失 亩,占 其中;损失率在 10%的有 亩,占 43%;损失率在 30%的有 亩,占 29%;损失率在 50%的有 亩,占 18%;损失率在 70%的有 亩,占 8%;绝收面积 亩,占 2%;损失率达 损失产量 千克。二、发病基本原因分析1病源菌大量积累和病菌在田间分布范围的扩大,是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我县多年局部地区就已发生大小斑病,只是发病时间较晚,

3、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由于多年、大量病原菌在病残体中的积累,为病害的逐年加重创造了基础条件;在生产中,玉米植株发病后,群众未将田间玉米植株上的充满病原菌的叶片及时摘除并带出田间深埋,病原菌成熟后逐渐散落在田里,为病菌借风雨、气流和摩擦接触创造了再侵染条件;我县玉米种植面积大,栽培区域较集中,在现有耕作制度和栽培格局下,难于实施轮作倒茬的种植方式,多数只能沿袭多年重茬连作的种植模式。同时深耕晒垡也难实现,例如,中和老阳坡等许多地方,玉米未收,油菜、蔬菜已落地,根本无法实施深耕晒垡。多年连作使病残体中病原菌累积到较高的数量,使病害的爆发具备了基本条件。2感病品种的不合理种植,是导致病害严重发生的因

4、素之一。我县历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大小斑病爆发的危险性。一些感病品种被引进种植,生产面积逐渐扩大,主推品种一推上十年,抗性逐渐减退,近几年来形成单一的局面,今年种植的 20 多个品种(组合)中,保玉 7 号占了 为病害爆发埋下了隐患。3栽培管理措施不到位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在我县普遍认为玉米是杂粮,放松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如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等技术覆盖率低,传统的中耕培土逐渐被化学除草代替,增施有机肥已成为历史,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例如今年在明光乡举办的 300 亩综防样板,采用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等技术,在重灾区发病较轻,损失率均在 10以下,对比非

5、样板区的损失率达到 50,甚至 70%和绝收,损失较小。五、大科技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的意识。结合今年玉米大小斑病严重发生的事实,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印刷宣传品、科技下乡等各种方法,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使广大农户了解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有效的防治措施和 2005 年生产中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使农户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药剂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全面得到科学指导,避免因缺乏科学知识而造成病害大发生悲剧的反复上演。3、选择抗病品种。今年在病害流行的情况下表现较好的有海禾 1 号、雅玉 10号、迪卡 2 号、长城 799、云大 647、云大 24 等抗性较好的品种(组合),可扩大推

6、广。4、控制菌源。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病株残体,深翻土地。在以玉米秸秆为燃料的地方,应在玉米播种前将玉米秸烧光。采用高温沤肥的方法处理玉米秸秆和玉米秸秆垫厩未腐熟的厩肥,实行秸秆还田须充分腐熟以后施用。5、摘除底叶。当玉米小斑病发病率 70,单株下部 23 叶发病时,摘除下部病叶,要发动群众大面积进行方能见效,并将摘下的病叶带回村内,沤肥或作饲料处理。6、增施有机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管理,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增加植株的抗性。禁止施用单一氮素肥料,氮、磷、钾、微肥要配合施,尽量施用复合肥。7、药剂防治。在病害零星发生开始用药 1 次,重点预防期在玉米拔节至抽穗期。喷药时先摘除底部病叶,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加水 500800 倍进行喷雾。每亩用药水 3 喷雾器以上。710 天一次,共喷 2、3 次。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