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5763529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原毁(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 毁(时间:40分钟分值:58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缺陷,过错B其责人也详详:详尽,全面C其待己也廉廉:廉洁D一艺易能也 能:学会,掌握解析:选CC项,廉: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其责己也重以周(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3)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4)今之君子则不然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解析:选D第一个“以”是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个“以”是

2、连词,表修饰。两个“之”都是助词,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求其所以为舜者B是足为艺人矣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D别嫌疑,明是非解析:选DA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B项,“艺人”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C项,“虽然”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D项,“嫌疑”古今意义相同。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己未有善 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C而望名誉之光 D立功名于天下解析:选DA项,“善”形容词用作名

3、词;B项,“外”“内”均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光”形容词用作动词。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待人轻而约;今之君子恰恰相反。B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怠与忌。C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D韩愈将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解析:选DD项,“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错。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10分)(1)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分)译文:_(2)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3分)译文:_(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4分)译文:_参考答案:(1)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2)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受的褒扬。(3)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二、能力拓展(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

5、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

6、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邪;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

7、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 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同“蓄”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解析:选A解答时,可将加点词语的解释代入原句,如果能够译得通畅准确,说明此解释正确,反之则错误;另外,用今义解释词语,则该解释错误的可能性极大。A项中,“鄙”解释为“卑鄙”,是典型的用今义解释,且代入原句中翻译不通畅,故错误。应当译为“浅陋”。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

8、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B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C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D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解析:选B从表意角度看,“虚名”宜为一个整体,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据语境,“辛苦”宜做“耐”的宾语,据此排除A项;“骄”“惰”是从不同角度形容“人”的,不宜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

9、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解析:选CC项,相关原文是“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长于太平年代,养成了骄傲和懒惰的习性,连拿被子与背粮食都雇别人而不愿亲自劳作。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10、)译文:_(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4分)译文:_(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译文:_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簿书做出决定罢了。(得分点:然、簿书听断,句意)(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得分点:督、计,出入,句意)(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得分点:为盗、骄惰、窃食,句意)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实行仁政的基础。古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未曾敢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簿书做出决定罢了,听到有人谈起农业上的事情,

11、就对其笑了笑说:浅陋。只知道急切地征集、挪用赋税,却不明白致力于农业是基础,这是没有探究清楚处理政务的根本是什么。明白要致力于农业生产却不懂得节省费用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完全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古代人治理天下,统治者和生产者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农民勤勤恳恳地生产,统治者节约各项费用。农民不保留自己的体力,国家不浪费。统治者爱护他的百姓,百姓向统治者交纳赋税,他们彼此都不困窘。一个人的力量,督促他,他就能尽其所能;一天的用度,要有节制,一定要量入为出。一年的耕种所得,供给国家与百姓的食物,都来自这里,常常有所节余。所以三年里就要节余出一年的费用。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

12、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仅能够缴纳国家的赋税,百姓的粮食仅够生活几个月。更严重的是,刚刚收割完庄稼(缴纳了国家的赋税),百姓就只能以糠麸秕稗为食,有的人只能靠采集橡树的果实、储藏菜根来度过冬天和春天。如果不幸遇到一次水灾或旱灾,那么饿死的人就互相压着,这是多么让人悲叹的事啊!国家停止战争已经三十三年了。士兵中曾经亲身作战的人到今天已经全部老死了,后来的士兵都没有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长在这太平无事的年代,丰衣足食,这形势必然让人骄傲和懒惰。现在的卫兵晚上入宫值班,不自己拿被子却让人帮着拿;供给皇宫禁兵的粮食,不自己背却雇人背。他们如此骄横,难道能够冒着艰难困苦去作战吗?如果士

13、兵能够吃苦耐劳地战斗,即使损害农民的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些士兵却只有“兵”的虚名,但实际上是骄横懒惰毫无用处的人。古代凡是身材高大壮实的百姓,都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只在农闲时教给他们作战的方法。今天却与古代大不相同,一旦遇到灾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去量百姓的身高并验看他们的健壮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健壮的人做禁兵;招那些身高不够并且身体不够健壮的人做厢兵。官吏招募的人多就有赏,百姓处于穷困中的就争着投身行伍当兵。所以一到荒年,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就只有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了。但那些官吏还说:不将健壮的人招为士兵,就怕他们变成强盗。哎!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让高大健壮者去耕种,让年老体弱的游乐;现在让高大健壮者游乐,却让年老体弱地留下来耕种。为什么会如此相反呢!这样,百姓尽心尽力从事农业生产,有时仍不免吃猪狗所吃的东西,而一旦去做和尚、当士兵,就终身安逸,生活富足,那么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只能一天天减少了。因此说有诱惑百姓的弊政,说的就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